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幼虫主要侵害棉田,成虫主要侵害棉田和花生田。转基因抗虫棉全面推广后,棉田和花生田的棉铃虫种群都得到有效控制。某研究小组为研究抗虫棉种植面积变化对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在某地展开了棉铃虫种群田间调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药的使用造成棉铃虫抗药性增强,这是农药对棉铃虫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铃虫的雌虫可释放性外激素来吸引雄虫前来交尾,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_信息,该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来降低棉铃虫种群密度,这一方法的原理是通过改变害虫的_______________降低其出生率,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下降。

3)经多年调查,研究人员得出抗虫棉种植面积与花生田棉铃虫发生面积的曲线图,由调查结果可知,随抗虫棉种植面积增大,会导致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____________,分析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然选择 棉铃虫种群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化学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性别比例 降低 棉铃虫幼虫的主要寄主是棉花,抗虫棉产生的相关毒素杀死大量幼虫,有效控制了花生田棉铃虫的虫源

【解析】

现代进化论的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的形成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1)农药的使用淘汰了自然界中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其实质是淘汰没有抗药性的基因,使抗药基因频率增加。

2)性引诱剂是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性引诱剂可以吸引异性交配,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使其不能交配,改变了性别比例,降低了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3)从图中看出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大,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下降,其原因是抗虫棉产生了相关毒素,杀死了大量幼虫,控制了花生田棉铃虫的虫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生物学实验过程或结果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蓝绿色的叶绿素a

B. 若图乙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

D. 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剪取尖端制片后可观察到分生区细胞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植物在冬季来临时,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如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化关系图,请据图推断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冬季来临,自由水明显减少是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B. 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C. 随着气温和土壤温度的下降,根系的吸水量减少,组织中的含水量上升

D. 随温度的缓慢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逐渐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囊泡在真核细胞内物质运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表示高尔基体产生的COPI囊泡与内质网膜的融合过程。

1)与t蛋白结合的Dsl1复合体,通过与_______发生特异性识别,捕获囊泡(拴留)后,进一步促进囊泡去衣被,从而暴露出_______,其与t蛋白结合,将囊泡锚定在内质网膜上,在SM蛋白的作用下,最终依靠生物膜结构的_______特点,实现囊泡与内质网膜融合。

2Dsl1复合体缺失,囊泡将滞留在_______,无法与内质网膜融合,导致内质网膜面积_______,进而影响其正常工作。Dsl1复合体缺失能够影响_______过程的进行。

①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的物质交流

②分泌蛋白运到细胞外

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的囊泡运输

④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给实验兔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__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或“不变”),当胰岛素浓度为40 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_________(填“会”或“不会”)维持相对稳定。

2)胰岛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这是因为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正常情况下,体内需要源源不断产生胰岛素,以维持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动态平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b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免疫球蛋白是由两条重链(H链)和两条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免疫球蛋白中至少含有4个―NH2和4个―COOH

B. 若免疫球蛋白由m个氨基酸形成,则含有m-4个肽键

C. 免疫球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不同免疫球蛋白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肽链的折叠、盘曲方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请回答问题。

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作为被捕食者的一方,往往拥有自己特别的防御措施,例如胡蜂拥有毒针,采用直接注射的方式将毒素注入捕食者的血液中。同样,许多蛙类能够分泌毒性肽,它们与捕食者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进而引发捕食者呕吐、低血压、痛觉敏感等不良反应。

那么问题来了,蛙类缺少毒针这种直接注射的结构,所以将小分子毒性肽快速渗入上皮细胞就成为了最有效的下毒方式。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蛙类分泌的毒性肽的分子量达05-2 kDa,都属于大分子分泌物,无论是从大小还是理化性质上看,均不易被上皮细胞吸收。那它们是如何进入捕食者血液中的呢?答案就是抗菌肽。

抗菌肽是蛙类的皮肤分泌物,能杀死体表细菌,被认为是蛙类物种自然免疫的组成部分。其实,它还有另一个重要身份”——毒性肽进入捕食者血液的推手。那么抗菌肽是如何促进毒性肽进入捕食者血液的呢?体外实验利用100uM毒性肽培养上皮细胞未发现细胞裂解;而当抗菌肽与毒性肽一起培养上皮细胞时,发现细胞中乳酸脱氢酶在5分钟内大量溢出;当单独使用抗菌肽时,也产生了相似的乳酸脱氢酶溢出水平。以上实验表明,抗菌肽可以破坏细胞,使细胞层细胞彼此断裂游离,造成上皮细胞层穿孔,实验结果如下图。由此一来,毒性肽就能更快的进入捕食者血液。而体内实验也有相同的发现:有抗菌肽辅助时,10分钟毒性肽的吸收量就已经达到了引起捕食者不良反应的剂量。

1)本文讨论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

2)毒性肽是由蛙细胞的_______(细胞器)合成,通过_______方式分泌出来。

3)蛙类的毒性肽是如何快速进入捕食者血液,从而为蛙类赢得逃脱的可能?_______

4)抗菌肽是天然的杀菌物质,已广泛应用于药品的研发。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在研究抗菌肽的医药价值时,还应充分考虑哪些问题?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反映某种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由图可知(

A.该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是b

B.当温度高于d时,该酶依然具有活性

C.随着温度的升高,该酶的活性一直升高

D.该酶在c温度下的活性比a温度下的活性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开始时,U型管两侧液面高度相等,图中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但二糖不能通过。据图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则高浓度的一侧液面上升时,上升速率一直不变

B.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停止上升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的

C.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蔗糖溶液,当液面维持稳定后,此时水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

D.U型管中加入两种浓度不等的葡萄糖溶液,则实验现象为:高浓度一侧液面先升高,随后下降,最终两侧液面会持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