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 |
B. | 自然选择是使种群基因频率变动的唯一因素 | |
C. | 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
D. |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的,A错误;
B、种群基因频率变动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通过自然选择,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保留,从而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质检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
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
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
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改变的条件 | M | N |
测定的光合作用强度 | P | K |
A. | 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 | |
B. | 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M>N,则P>K | |
C. |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M>N,则P>K | |
D. |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M>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 |
B. | 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 | |
C. | 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 | |
D. | 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寨卡病毒与蚊虫两者的核酸彻底水解,其产物中均有5种碱基 | |
B. | 寨卡病毒与蚊虫两者的可遗传变异来源都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 |
C.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寨卡病毒与蚊虫之间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 | |
D. | 寨卡病毒繁殖时,其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模板、原料和能量等均由宿主细胞提供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叶绿体是蓝藻细胞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 |
B. | 光合作用没有ATP水解 | |
C. | ATP分子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 |
D. | 细胞连续分裂时,伴随着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 | |
B. | 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中心体常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 |
C. | 动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彼此接触 | |
D. | 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甲的果穗上结有非甜玉米的籽粒、非甜玉米乙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非甜玉米丙的果穗上有甜玉米的籽粒.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丙是显性杂合子
B.乙所结籽粒是自花传粉的结果
C.乙、丙的性状是显性
D.甲、乙都是纯合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