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题图:在1、2、3号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都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在泡菜腌制的初期,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这些细菌可以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但随着腌制时间的增加,乳酸菌也大量繁殖,对硝酸盐还原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其生长繁殖受影响,造成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又有所下降.
解答 解:(1)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2)实验中,盐水加热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再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3)由于盐水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失水,因此腌制过程中泡菜坛中的溶液会增加.
(4)由图可知,从1月4日开始腌制,到1月7日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高,到1月14日亚硝酸盐的含量下降到最低水平,之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达到最大值,若要食用,至少要在腌制后的第10天比较好.
(5)由于各坛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实验中三只坛中产生的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存在差异.
(6)由题图知,该小组对每个坛中的数据分别画出曲线,这是不科学的,设置三个泡菜坛目的是进行平行重复实验,取平均值,使实验数据更真实,因此应该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亚硝酸盐含量为纵坐标做曲线图.
故答案为:
(1)比色法 玫瑰红色染料
(2)杀灭杂菌 乳酸菌
(3)外界溶液浓度过高使细胞渗透失水
(4)3(或4)10
(5)各坛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能存在差异(或其他合理答案)
(6)先求平均值,再绘制一条曲线(将三个坛中每次测定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分别记录,求出平均值,然后以日期为横坐标,亚硝酸盐的平均含量为纵坐标画出一条曲线)
点评 对泡菜的制作过程、原理及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过程和原理的理解记忆并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是本题的难点.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图中基因位点2上是b,则基因位点4上通常是B | |
B. | 间期突变产生的新基因通常由该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传给后代 | |
C. | 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都有A、a、B、b | |
D. | 该细胞中2与4为同源染色体,2与4上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调查群落丰富度可用到样方法 | |
B. |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 |
C. | 植物开花和孔雀开屏都属于行为信息 | |
D. | 人工高产鱼塘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菌与抗生素发生了共同进化 | |
B. | C点时细菌的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 | |
C. | 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 | |
D. | 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砖红色反应 | |
B. | 叶绿体中的色素经纸层析法分离,位于最上面的色素带为黄色 | |
C. | 在酸性条件下,酒精可与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蓝色 | |
D. | 显微镜下观察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可见其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