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1982年某省人口的年龄结构(按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绘图)。图中各横柱表示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数目,纵向由下向上表示年龄由小到大。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人类的性别比例类型为________,自然生理基础是________。
(2)总体上看,人口基本是________型,因而控制人口的任务________,因为从总体趋势来说,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
(3)图中1的两个年龄组的横柱较狭,说明此时人口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从社会角度看是因为________。
(4)图中Ⅱ的两个年龄组的横柱相当宽,从种群特征看,说明了________;从社会角度看是因为________。
(5)图中Ⅲ(35岁~45岁年龄组)减少的历史原因是________;由此可见,人口动态中各种________因素的影响,将在年龄锥体中反映出来,并保持相当持久,影响以后的发展趋势。
(6)从生态学角度看,________直接影响人口种群密度大小;图示可见,________是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主要信息。
(7)种群特征不仅在人口问题上得到反映,在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同样适用,若田间施放性引诱剂治虫,从种群特征看,其原因是________,生理基础是________;若用诱捕器诱杀,则诱捕器应放置在农田的________风向(填“上”或“下”),这一方法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生物防治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
(8)人口政策的制订以________为科学依据。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几乎均呈增长型,试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说明计划生育理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解析 本题立足于种群的基本特征,就我国的人口这一社会问题和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等实际问题展开讨论。我国人口本身相当于一个种群,这是社会问题与生物学问题的交联点,人口增长同样遵循种群特征的变化规律,但同时又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以讨论种群特征为核心,对相关的性别决定、害虫防治及生物防治的意义等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综合,最后要求结合我国国情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说明人口控制这一社会问题。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通读试题,明确新情境中生物问题的核心是种群特征,然后将所给图示过渡迁移到课本中的年龄锥体图,运用种群特征逐个分析解答有关生物学问题。分析问题时首先应明确总体特征。所示年龄结构总体上相当于增长型种群年龄锥体,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种群密度有增加趋势,这预示着我国人口控制的任务长期而艰巨。再从左右看:男∶女=1∶1,这体现出人属于雌雄相当的性别比例类型。性别比例正常且年龄结构呈增长型,无疑更加大了控制人口的难度。至于性别比例为1∶1的自然生理基础则要迁移到遗传学中的性别决定:由于男性产生两种分别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等量精子,且各雌雄配子的受精机会相等,因此后代性别比例为1∶1(这里的两个“等”缺一不可)。具体分析图中Ⅰ、Ⅱ、Ⅲ部分的特征时,必须明确:人口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方面的因素,更有其社会因素。人口发展的特点从种群特征看,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都是次级因素,这里不是预测未来的动态信息,而是回答当时的状况。横柱的宽窄直接取决于当时出生率,从社会的角度看人口,一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二是自然因素的剧变,三是战争等因素。从时间上推算,图中Ⅰ、Ⅱ的个体出生于1962~1982年期间,不存在战争问题,也非自然因素的剧变,因此,社会原因只能是当时的计划生育落实情况是放松还是卓有成效的问题。图中Ⅲ的个体出生的时间应在1937年~1947年,当时的社会状况根本不存在计划生育政策,运用历史的眼光不难看出,是战争导致了人口出生率较低,当然不排除出生后的死亡,但这是次要的。纵观Ⅰ、Ⅱ、Ⅲ的特征,人口动态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种群特征看人口动态变化的原因,关键在于认识到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初级参数。可用下图表示(其中“+”表示种群密度增加) 要预测未来动态信息,在性比正常的情况下,主要由年龄组成获得未来变化的信息。其中具体地说是生殖年龄段的个体数(或比例。对人而言,生死年龄段一般是指25岁~40岁)。总之,人口政策的制订以生态学为科学依据,直接影响人口数量的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我国是一个泱泱人口大国,不可能通过提高迁出率减少人口数量,迁入率的变化也不可以引起我国人口数量大幅度变化。而通过提高死亡率来降低人口数量是不道德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容许的。因此,只有严格控制出生率,实行计划生育,才是控制我国人口急速增长的惟一措施。所以我国的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科学而又可行的。 本题还将人口问题迁移到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上。事实上,学习种群特征乃至到整个生态学,就是要联系到农、林、牧、渔、人口上来说,这样才能学得深刻、灵活运用。渔民捕鱼总不能竭泽而渔吧,渔政管理人员最为关注的就是渔民的鱼网孔眼大小问题。对于生物防治农业害虫来说,性外激素制成的性引诱剂当属首选(当然,对幼虫的防治就不能施用了,用激素防治幼虫需考虑的是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的类似物),性引诱剂防治害虫的方法之一是田间施放(通常称之为“迷向法”)干扰雌雄正常交尾,从而使受精卵数目锐减,因此,使种群呈衰退型,从而减少危害;另一种方法则是在诱捕器里放入性引诱剂,让雄虫“自投罗网”。诱杀的前提是雄虫要能感受到性外激素的刺激,根据外激素的挥发性这一特点诱捕器应放置在农田的上风向,且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微风,有生殖能力的雄虫被诱杀后,害虫种群的性比直接受到破坏,自然也就使后代数较少。当然直接的诱导是减少了种群密度,但比起因性比的破坏而言,它就不是主要因素了,一只雄虫的交尾远不只产生1个后代。性外激素进行生物防治是生产绿色食品的措施之一,食品的污染程度,小甚至无污染,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减轻了环境的污染,对环境保护是有益的,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总之,本题以人口问题的讨论为核心,融个体、种群、环境、社会等问题于一体。只要能理清知识点,在具备厚实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注意类比迁移,并将环境和社会效应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灵活把握综合题的解题要领和方法技巧。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