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收益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以前,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高的原因是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的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异,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的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的.
(4)如果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aa),问该人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0.99带有a基因的杂合体概率是0.0198.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1)19世纪,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桦尺蛾体色浅的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浅色基因s的基因频率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桦尺蛾体色深的更易适应环境,故种群深色基因S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是增加(或上升).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的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4)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地区人群中每10000人当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frac{1}{10000}$,a的基因频率是1%,A的基因频率是99%,杂合体Aa的基因型频率是2×1%×99%=0.0198.
故答案为:
(1)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
(2)栖息地变成黑褐色,不利于浅色种生存而利于黑色型个体生存
(3)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  淘汰  积累  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的方向
(4)0.99   0.0198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在细胞分化过程中,下列过程通常可以发生的有(  )
A.特有蛋白质合成B.核基因转录mRNA
C.摄取并分解糖类D.细胞核全能性丧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如图是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个时期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B.该细胞所处的时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C.该生物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8条
D.A点有基因B,A1上相应位点基因是b,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蓝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蓝藻细胞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B.蓝藻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
C.蓝藻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蓝藻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把所需的基因从供体细胞内分离出来,这要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DNA子中的GAATTC顺序,切点在G和A之间,这是应用了酶的(  )
A.高效性B.专一性C.多样性D.作用条件较温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资源的利用,表现为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药用B.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提供工业原料D.作为基因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有两纯种小麦,一种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种是矮秆易感锈病(ddtt).要利用这两个品种的小麦培育出矮秆抗锈病的优良小麦品种,育种小组提出了三种育种方案:
方案一:DDTT×ddtt→F1→F2→矮秆抗病新品种
方案二:DDTT×ddtt→F1→F1花药→单倍体→矮秆抗病新品种
方案三:DDTT和ddtt的种子幼苗进行X射线、紫外线照射综合处理→矮秆抗病新品种
(1)方案一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F2中选出的矮秆抗病植株中杂合子占$\frac{2}{3}$,F2中选出的矮秆抗病的植株中不符合性状稳定要求的个体的基因型是ddTt. 
(2)方案二的育种过程中,从F1花药培育成单倍体,采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从单倍体培育成矮秆抗病新品种,通常使用秋水仙素药剂处理单倍体;该育种方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方案三的育种名称诱变育种,通过该育种方法获得的个体不一定符合人们的需要,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正常情况下,人的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可能组成是(  )
A.22+XB.22+YC.44+YYD.44+X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图解中,能够正确反映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CO2转移情况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