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 |
B. | 两个种族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 |
C. | 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 |
D. |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A正确;
B、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
C、新物种的形成的过程为:地理隔离→突变、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新物种形成.因此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C正确;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2015学年山东省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1•鸡冠区校级二模)决定DNA分子有特异性的因素是( )
A.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与磷酸的交替排列顺序是稳定不变的
B.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只有四种
C.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淋巴结对病原菌的过滤作用 | |
B. | 皮肤对痢疾杆菌的屏障作用 | |
C. | 有人注射了青霉素后产生过敏性休克症状 | |
D. | 唾液溶菌酶使大肠杆菌死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遗传病确定为隐性遗传病 | B. | 致病基因确定位于X染色体上 | ||
C. | 两个女儿的基因型确定相同 | D. | 致病基因确定位于常染色体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与①相比,②③④的分化程度降低,分裂能力增强 | |
B. | ⑤⑥⑦的核基因相同,但是细胞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有差异 | |
C. | ①形成②③④的过程中非等位基因会发生自由组合 | |
D. | 细胞发生过程c说明该个体开始衰老和死亡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编号 | 浓度/mg•L-1 | 诱导率% | 实验编号 | 浓度/mg•L-1 | 诱导率% | 实验编号 | 浓度/mg•L-1 | 诱导率% | |||
2,4-D | 6-BA | 2,4-D | 6-BA | 2,4-D | 6-BA | ||||||
1 | 0 | 0 | 0 | 5 | 0 | 0.1 | 6 | 9 | 0 | 0.2 | 5 |
2 | 2 | 35 | 6 | 2 | 91 | 10 | 2 | 60 | |||
3 | 4 | 65 | 7 | 4 | 100 | 11 | 4 | 80 | |||
4 | 6 | 40 | 8 | 6 | 93 | 12 | 6 | 7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