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有两纯种小麦,一种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种是矮秆易感锈病(ddtt).要利用这两个品种的小麦培育出矮秆抗锈病的优良小麦品种,育种小组提出了三种育种方案:
方案一:DDTT×ddtt→F1→F2→矮秆抗病新品种
方案二:DDTT×ddtt→F1→F1花药→单倍体→矮秆抗病新品种
方案三:DDTT和ddtt的种子幼苗进行X射线、紫外线照射综合处理→矮秆抗病新品种
(1)方案一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F2中选出的矮秆抗病植株中杂合子占$\frac{2}{3}$,F2中选出的矮秆抗病的植株中不符合性状稳定要求的个体的基因型是ddTt. 
(2)方案二的育种过程中,从F1花药培育成单倍体,采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从单倍体培育成矮秆抗病新品种,通常使用秋水仙素药剂处理单倍体;该育种方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方案三的育种名称诱变育种,通过该育种方法获得的个体不一定符合人们的需要,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控制).

分析 分析题图:方案一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方案二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方案三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解答 解:(1)方案一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F2中高秆抗锈病:高杆不抗病:矮秆抗病:矮秆易感锈病=9:3:3:1,选出矮秆抗病植株有两种基因型为ddTT:ddTt=1:2,其中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因此不符合要求的比例为$\frac{2}{3}$.
(2)方案二为单倍体育种,该育种过程中,首先将F1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其次需要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单倍体育种的诱导时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方案三为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控制),因此通过该育种方法获得的个体不一定符合人们的需要.
故答案为:
(1)基因重组   $\frac{2}{3}$     ddTt    
(2)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或突变的方向难以控制)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掌握生物变异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一位正常的男子与一位色盲基因携带者生有一个女儿,女儿患色盲病的概率为(  )
A.100%B.30%C.25%D.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图为溶酶体发生过程和“消化”功能的示意图,b是刚形成的溶酶体,e是由膜包裹着衰老细胞器d的小泡.据图分析可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膜具有流动性B.溶酶体是动物细胞中所特有的小泡
C.溶酶体可起源于高尔基体D.细胞的自然更新由溶酶体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收益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以前,桦尺蛾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高的原因是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代繁殖个体多.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3)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的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异,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的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的方向决定的.
(4)如果某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一个白化病患者(aa),问该人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0.99带有a基因的杂合体概率是0.019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N是感受器,其神经末梢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外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
(2)图乙中的②表示突触小泡,它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细胞器)有关,物质③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是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麦芽糖酶能使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而对淀粉的水解却不起作用.这是因为酶具有(  )
A.高效性B.稳定性C.专一性D.多样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钠离子进出细胞一定是主动运输B.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
C.葡萄糖进出细胞不可能是被动运输D.激素一定不能进入靶细胞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将室内温度调为0℃,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②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指出.
①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②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赞同,试说明理由
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体温调节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图,表示小白鼠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BD;符合乙鼠生理状况的是AC.

(4)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体温调节中枢,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的调节作用,引起小白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从而使皮肤的散热量减少;同时还可促进有关腺体的分泌活动,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缺一不给分)的分泌增加,导致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从而维持体温恒定.由此可见小白鼠对体温的调节属于神经-体液(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研究过程中没有使用同位素标记法的一项是(  )
A.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B.小鼠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C.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D.探究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