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6.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依照教材实验设计了下列实验,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酵母菌培养液(可用新鲜干酵母加清水活化,再加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配成),玻璃棒,玻璃导管,试管,研钵,烧杯,量筒,500mL广口瓶,胶塞,滴管,蒸馏水,止水夹,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澄清的石灰水,色拉油等
实验过程: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本实验所涉及的自变量是氧气的变化量.
(3)实验开始前,应向有氧组和无氧组的广口瓶中均加入等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并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同时将装有10%的NaOH溶液的广口瓶与止水夹1的导管相连,无氧组的液面用色拉油密封.
(4)为进一步确定酵母菌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还需检测B广口瓶(填“B广口瓶”或“D试管”)中是否产生了酒精(填“CO2”、“水”或“酒精”);若要检测A、B广口瓶中酵母菌是否完全利用了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5)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其中酵母菌数量较多的广口瓶是A(填字母),预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符合血细胞计数板法(S或J)曲线.统计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是S.

分析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原理是:
(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
(2)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或澄清石灰水鉴定,因为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或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可用重铬酸钾鉴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由于石蜡油的封闭作用,制造了无氧环境;图2中酵母菌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

解答 解:(1)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既能够进行有氧呼吸,也能够进行无氧呼吸,其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为线粒体,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2)根据实验设置可知,分别包括有氧组和无氧组,因此实验所涉及的自变量是氧气的变化量.
(3)为了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打开止水夹1,关闭止水夹2,同时将装有10%的NaOH溶液的广口瓶与止水夹1的导管相连,无氧组的液面用色拉油密封.
(4)为进一步确定酵母菌是否进行了无氧呼吸,需要检测是否产生酒精,而酒精不是气体,因此需检测B广口瓶;若要检测A、B广口瓶中酵母菌是否完全利用了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5)由于酵母菌在有氧呼吸时能够大量繁殖,因此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A广口瓶中酵母菌数量较多,预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符合S曲线.统计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方法为血细胞计数板法.
故答案为:
(1)真核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氧气的变化量(或有氧和无氧条件.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3)10%的NaOH溶液
(4)B广口瓶   酒精   斐林
(5)A      S    血细胞计数板法(或抽样检测法或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酵母菌呼吸方式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黑龙江省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015秋•哈尔滨校级期末)关于DNA粗提取的实验材料的选择,也经过了多次实验效果的比较,最终选择鸡血做实验材料的原因是什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血细胞中红细胞 ,家鸡属于鸟类,新陈代谢旺盛,因而血液中 细胞数目较多,可以提供丰富的

(2)实验前由老师制备血细胞液供同学们做实验材料,而不用鸡全血,主要原因是

(3)生活在牧区的人们,采集牛、羊和马血比较方便,若他们按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步骤后,结果是 ,这是因为这些动物和人一样,成熟的红细胞中 ,但若改用动物肝脏做实验材料,实验能顺利进行.这是因为

(4)若选用动物肝脏做实验材料,在提取之前,最好增加 程序,使组织细胞更易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同样程度的干扰其被破坏程度相同
D.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I (1)如果要将某目的基因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植物细胞,先要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T-DNA中,然后用该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通过DNA重组将目的基因插入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这是目的基因能否在真核生物中稳定遗传的关键,可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方法检测.
(2)甲、乙是染色体数目相同的两种二倍体植物.假设甲与乙有性杂交的后代是不育的,而经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得到的杂种植株是可育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前者染色体联会异常,而后者染色体联会正常.
 II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应用生物技术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如器官移植等.人体器官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器官源短缺和免疫排斥.请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临床通过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T(填T或B)淋巴细胞的增殖,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2)EK细胞来源于内细胞团细胞或胎儿的原始性腺,也可以通过核移植技术得到重组细胞后再进行相应处理获得.通过对患者的EK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可培育出特定人造组织器官,进而解决免疫排斥问题.这个过程可称之为治疗性克隆.
(3)人们发现小型猪的器官可用来替代人体器官进行移植,但小型猪器官表面的某些抗原决定簇仍可引起免疫排斥.目前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对小型猪的器官进行改造,在改造中导入小型猪基因组中的一些调节因子属于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作用是抑制抗原决定基因的表达.
(4)试管婴儿和设计试管婴儿的区别是后者在胚胎移植前进行遗传学诊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传统发酵技术是我们酿酒、酿醋、制作腐乳、制作泡菜的常用技术,以上技术应用到的主要菌种名称依次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制作腐乳与制作泡菜的菌种在细胞结构上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或毛霉)是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或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在微生物计数方法中,若不需要区分死菌和活菌,可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若只对活菌计数,常用的活菌计数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法,计数原则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计数.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必须在无菌条件下完成的操作是BCD(多项选择)
A.配制培养基        B.倒平板       C.接种       D.培养
(3)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提取玫瑰油、薄荷油可以利用水蒸气把挥发性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橘皮中的芳香油可以使用压榨法,但要用石灰水_充分浸泡原料,破坏细胞结构,分解其细胞壁的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如果提取柠檬油的原料柠檬花在蒸馏过程中,精油易被水蒸气分子破坏,宜采用萃取(法)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各项与脂质无关的是(  )
A.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所以补钙的同时也要补充维生素D
B.在人体中,既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的物质是胆固醇
C.胰岛素能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D.脂肪含O少,含H多,相同质量的脂肪比糖类提供的能量更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结构放大后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中填字母标号,--上填写文字):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结构是[C].
(2)如果手指不小心碰到针尖,会立即缩回,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其反射弧的中枢位于脊髓.但是当医生用针刺手指皮肤取血化验时,手指可以不缩回,此现象说明低级中枢受大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针刺手指皮肤时,人会感到疼痛,写出人体接受针刺产生痛觉的过程(用文字和箭头表示)感受器(手指皮肤)→传入神经→大脑皮层.
(3)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结构时,图2中结构1以胞吐方式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下面是有关酶的探究实验,A组同学的课题是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B组同学的课题是探究酶的专一性.
Ⅰ.A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请根据提供的材料用具,完成下面的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用具:试管,量筒,滴管,试管架,pH试纸;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溶液,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1)实验步骤:
①如图所示,先在1号、2号、3号试管中各加入2mL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1号试管内加入1mL蒸馏水,向2号试管内加入1mL(等量)氢氧化钠溶液,向3号试管内加入1mL(等量)盐酸溶液,并振荡试管.
②向1号、2号、3号试管内各滴入2滴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鸡肝研磨液.
③仔细观察各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多少,并记录实验现象.
(2)实验结果:1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多,2号和3号试管内产生的气泡较少.
(3)实验结论:过酸过碱可以影响酶的活性.
Ⅱ.B组同学为了探究酶的专一性,现用可溶性淀粉溶液、蔗糖溶液(两者都是非还原糖)以及唾液淀粉酶溶液、斐林试剂等材料进行实验.
(1)实验步骤:(完成空格中的内容)
操作顺序操作项目甲试管乙试管
A注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mL-
B注入蔗糖溶液-2mL
C注入唾液淀粉酶溶液1mL1mL
①取两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然后按照上表中的要求进行操作.
②轻轻振荡这两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热水中,保持5min.
③取出试管,各加入1mL斐林试剂并振荡摇匀.
④将两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50~65℃的热水中,保持2min.
⑤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内溶液发生的变化.
(2)实验结果:甲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乙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3)实验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4)实验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试管的淀粉与蔗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与纺锤体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
A.内质网B.液泡C.中心体D.叶绿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