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动物克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和组织培养均需要胰蛋白酶处理
B.细胞株在传代培养过程不会出现异倍体核型
C.细胞系经过克隆培养法可以得到纯化
D.受体细胞的调节蛋白使重组细胞的核基因表达受阻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等作用,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其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林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其直接价值
B. 完成红树林碳循环的两个关键成分是A和E
C. 碳循环过程中,能量也随之循环流动
D. C02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 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二创新班上期中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生物工程操作流程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此图表示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若A为质粒,则B表示重组DNA分子
B.若此图表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则形成C(杂种细胞)的原理是细胞全能性
C.若此图为试管婴儿的培育过程,则应包括体外受精、细胞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方面
D.若此图为试管牛生产的技术流程图,则获得A(精子)后可直接与B进行体外受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二创新班上期中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植物的克隆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稻等植物在多次继代培养后,其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能力会丧失
B.处于适当的液体培养条件的单个植物细胞,经过培养基中成分的诱导,可发生从单细胞依次到细胞团、心形胚、球形胚和胚状体,最后再生出完整的植株。
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物的胚胎发生和器官形成能力下降的可能原因有染色体畸变、细胞核变异或非整倍体产生等,但其结果是可逆的
D.原生质体培养需要先对原生质体的活力进行检测,可以采用质壁分离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二创新班上期中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不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棉的棉花植株
C.利用细胞工程培养“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D.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浙江宁波效实中学高二创新班上期中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上有细菌生活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7届江西省百校联盟高三2月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植物液泡中花青素的颜色与pH值相关,Na+能改变细胞的pH值,使花育素由浅紫色变成浅蓝色,最后变成 深蓝色。某实验小组用一定浓度的Na2MoO4溶液(植物对Mo的需求非常低)来探究植物细胞对Na+的吸收情况并记录液泡出现深蓝色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通人氧气与否对该植物细胞吸收Na+的速率影响不大
B. 充入氮气后液泡逐渐出现深蓝色,说明细胞吸收Na+,不消耗ATP
C. 该实验说明细胞吸收Na+需要消耗能量,但不能说明是否需要载体
D. 该实验用Na2MoO4能减小因植物吸收其他离子而带来的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2017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初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结合生物体内的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分析下列各选项,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能量主要由①④途径提供
B. 能进行②过程的生物体内一定含有线粒体
C. 在有氧条件下,过程③或④将受到抑制
D. 导致过程③④不同的原因在于生物体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