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甲海岛的某种鸟部分迁徙到相互隔绝的乙、丙两海岛上,如图为刚迁入时和多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1-黄色、b-灰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三个海岛上的这种鸟因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海岛后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海岛环境相同决定羽毛颜色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上B1基因的出现是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的结果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类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在若干年后,甲岛上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且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i.

解答 解:A、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生物的进化是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食物、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甲岛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因此生存的环境不同,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的特点,生物的共同进化,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能促进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B.赤霉素能解除种子的休眠和促进果实的发育
C.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D.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如图表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突触.
(1)突触是由图中的②③④构成的,①中的物质名称为神经递质,这是一种化学信号物质,肌细胞对该物质的识别功能与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或受体)有关.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分布不变(“改变”或“不变”).
(2)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细胞膜形态具有明显特点,其意义是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递质的作用.
(3)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要慢得多,分析兴奋通过突触速度变慢的原因是:递质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约0.5~1毫秒).
(4)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肌肉无法收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镜移到视野正中央
B.使用显微镜观察水生微生物,若发现视野中观察对象向左下方游动,则应该把载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如图为不同因素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图,A→B代表酶促反应速率坐标(0~100%),A→C代表温度坐标(0~70℃),C→B代表溶液酸碱度坐标(pH=0.1~1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各线段含义提示:例如EH线段表示温度为E时,该酶的酶促反应速率为H)
A.GH线段所代表的酶其最适温度在DE范围内
B.FI和GI线段可用来体现胃蛋白酶的作用特点
C.影响某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酶的数量和底物浓度
D.GH、GI线段所代表的某酶酶促反应速率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因为一种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会下降,原因是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请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
A.细菌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C.抗生素对细菌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D.后来的抗生素的用量减少,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低,在5%以下,到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①19世纪时,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中的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色桦尺蠖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或天敌)所食.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桦尺蠖的栖息环境变黑,浅色个体容易被鸟类(或天敌)所食.
③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小麦茎秆的高矮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纯合显性亲本与一隐性亲本杂交产生F1,对其进行测交,测交后代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frac{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二上段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豌豆的皱粒与黄粒 B.水稻的抗病与不抗倒伏

C.小麦的有芒与抗病 D.棉花的短绒与长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