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系谱图:
甲病:由于Ⅰ1和Ⅰ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由此可以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病:由于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的甲病基因型表示为aa,而从图2中看出,Ⅱ2的基因只有两种,表明与乙病有关的基因为纯合子,由此确定该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系谱图不能确定其准确的遗传方式,因此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显性遗传.
解答 解:(1)由分析可知,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显性遗传.
(2)Ⅰ4为甲病患者,因此所生正常子女的基因型均为Aa,又由于Ⅱ5表现正常,因此Ⅱ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XbY.由Ⅱ2和Ⅰ4可分别判断Ⅰ1与Ⅱ4的甲病基因型均为Aa;Ⅰ1与Ⅱ4的乙病基因型为Bb或XBXb,因此两者相同的概率是1.图中Ⅲ1具有三个基因,因此一定为杂合子.
(3)图中Ⅱ2和Ⅱ3均不患乙病,因此条带4表示乙病的隐性基因,而Ⅱ2患甲病,Ⅱ3不患甲病,因此电泳带谱中,条带1代表基因a.如果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对I4进行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含有条带为1、3、4;如果乙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I4的带谱含有条带为1、3.
(4)由于Ⅰ4患两种病,基因型可以表示为aaBb或aaXBY;又由于对Ⅰ4进行基因的凝胶电泳分离,所得带谱含有三条条带,说明乙病只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Ⅰ4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已知自然人群中,男性不患乙病的几率为81%,即bb的概率为81%,因此b的基因频率=90%,B的基因频率=10%,则人群中BB=1%,Bb=18%,即患病男性BB:Bb=1:18,则Ⅱ1与Ⅱ2生下甲、乙两病兼患的孩子的概率=1×(1-$\frac{18}{19}×\frac{1}{2}$)=$\frac{10}{19}$.
故答案为: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显性遗传
(2)Aabb或AaXbY 1 0
(3)a 1、3、4 或 1、3
(4)$\frac{10}{19}$
点评 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了人类遗传病以及遗传定律的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首先能够根据系谱图和电泳图判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同时将乙病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4)小题中利用题干中电泳结果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再根据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的计算.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 | |
B. | 细胞膜、核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 |
C. | 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 |
D. | 细胞壁、细胞膜和它们之间的细胞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提高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 | B. | 严控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 | ||
C. | 降低蒸馏温度,缩短蒸馏时间 | D. | 提高蒸馏温度,缩短蒸馏时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组号 | 实验处理 | 微电极刺激突触前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 微电极刺激突触后神经元测得动作电位(mV) | |
1 | 未加河豚毒素(对照) | 40 | 40 | |
2 | 浸润在河豚毒素中 | 5min后 | 35 | 30 |
3 | 10min后 | 30 | 15 | |
4 | 15min后 | 25 | 0 |
A. | 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可能与神经元膜上钠离子通道的阻断有关 | |
B. | 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只是阻断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 |
C. |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膜外由负电位变正电位 | |
D. | 可以利用蛋白酶治疗河豚毒素中毒患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应相同时,浓度也一定相同 | |
B. | 植物激素都为有机高分子,故作用效果持久而稳定 | |
C. |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而增加产量 | |
D. | 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浙江瑞安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四校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植物在不同光强度下,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产生总量的相对变化。对植物生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光强度为a时,光合速率不为零
B.光强度为b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C.光强度为c时,光合速率才大于呼吸速率
D.光强度为d时,光合速率从环境中吸收2单位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