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白粉菌和条锈菌分别导致小麦感白粉病和条锈病,引起减产.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小麦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试验结果.
 试验编号 播种方式 植株密度(×106株/公顷) 白粉病感染程度 条锈病感染程度单位面积产量 
 A品种 B品种
 单播 4 0-++++
 单播 2 0-+++
 混播 2 2+++++
 单播 0 4+++-+
 单播 0 2++-++
注:“+”的数目表示感染程度或产量高低;“-”表示未感染.
据表回答:
(1)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A,判断依据是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2)设计Ⅳ、Ⅴ两组试验,可探究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4)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以A、B品种的植株为亲本,取其F2中的甲、乙、丙单株自交,收获籽粒分别播种于不同处理的试验小区中,统计各区F3中的无病植株比例,结果如下表.
   试验处理
F3无病植株的比例(%)
F2植株
 无菌水以条锈菌进行感染  以白粉菌进行感染 以条锈菌+白粉菌进行双感染
 甲 100 25 0 0
 乙 100 100 75 75
 丙 100 25
据表推测,甲的基因型是Ttrr,乙的基因型是ttRr,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frac{3}{16}$.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混播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由于Ⅰ、Ⅱ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白粉病,说明Ⅰ、Ⅱ组小麦为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由于Ⅳ、Ⅴ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条锈病,说明Ⅳ、Ⅴ组小麦为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

解答 解:(1)根据Ⅰ、Ⅱ组小麦单播时未感染白粉病,可判断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A.
(2)设计Ⅳ、Ⅴ两组试验,其自变量为植株密度,所以可探究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Ⅰ、Ⅲ、Ⅳ三组相比,第Ⅲ组产量最高,原因是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明显下降.
(4)小麦抗条锈病性状由基因T/t控制,抗白粉病性状由基因R/r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甲的后代以条锈菌进行感染,无病植株比例为25%,以白粉菌进行感染,无病植株比例为0,所以甲的基因型是Ttrr.乙的后代以条锈菌进行感染,无病植株比例为100%,以白粉菌进行感染,无病植株比例为75%,所以乙的基因型是ttRr.双菌感染后丙的子代中无病植株的比例为$\frac{1}{4}×\frac{3}{4}$=$\frac{3}{16}$.
故答案为:
(1)AⅠ、Ⅱ组小麦未感染白粉病
(2)植株密度对B品种小麦感病程度及产量的影响
(3)混播后小麦感病程度下降
(4)Ttrr   ttRr   $\frac{3}{16}$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反应属于放能反应的是(  )
A.葡萄糖+6O2→6CO2+6H2OB.6CO2+12H2O→葡萄糖+6O2+6H2O
C.ADP+Pi→ATPD.葡萄糖+果糖→蔗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
请回答问题([.]内填序号,. 上填名称,序号与名称全对才给分,以下相同):
(1)流动镶嵌模型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图中的[1]脂双层,由它组成的膜称为单位膜.
(2)人体器官移植时,植入的器官常常被排异,引起这种反应与图中[2]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有关.
(3)线粒体双层膜的结构及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类似,但在线粒体内膜上,图中3的含量远远高于细胞膜,因为线粒体是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膜上的多种酶的参与.
(4)若该图表示为人的红细胞膜,则与血浆接触的一侧为A(A、B)侧.K+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这种方式需要图中[]3蛋白质作为载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孟德尔进行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杂种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杂种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③杂种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杂种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杂种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A.②③⑤B.①③⑤C.②④⑤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已知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鸡的有羽毛颜色,BB为黑羽,bb为白羽,Bb为蓝羽;另一对等位基因CL和C控制鸡的小腿长度,CLC为短腿,但CLCL胚胎致死.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一只黑羽短腿鸡与一只白羽短腿鸡交配,获得F1
(1)F1的表现型及比例是蓝羽短腿:蓝羽正常=2:1.若让F1中两只蓝羽短腿交配,F2中出现6种不同表现型,其中蓝羽短腿鸡所占比例为$\frac{1}{3}$.
(2)从交配结果可判断CL和C的显隐性关系,在决定小腿长度性状上,CL是显性;在控制致死效应上,CL是隐性.
(3)B基因控制色素合成酶的合成,后者催化无色前体物质形成黑色素.科研人员对B和b基因进行测序并比较,发现b基因的编码序列缺失一个碱基对.据此推测,b基因翻译时,可能出现提前终止或从缺失部位以后翻译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导致无法形成功能正常的色素合成酶.
(4)在火鸡(ZW型性别决定)中,有人发现少数雌鸡的卵细胞不与精子结合,而与某一极体结合形成二倍体,并能发育成正常个体(注:WW胚胎致死).这种情况下,后代总是雄性,其原因是卵细胞只与次级卵母细胞的极体结合,产生的ZZ为雄性,WW胚胎致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固定化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
B.溶解氧交换受阻是固定化酶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C.固定化细胞用于生产能分泌到细胞外的产物
D.凝胶与被包埋细胞之间不是通过共价键结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图甲表示利用溶液培养法栽培某植物的简图,图乙表示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放射性32P标记培养液中的KH2PO4,则一段时间后在叶肉细胞中能够检测到放射性的结构或物质有 。(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用序号表示)

A.核糖核酸

B.脂肪

C.ATP

D.高尔基体

E.核糖

(2)若甲装置不通气,则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叶片发黄(此时培养液中不缺Mg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正常通气状况下,当植物缺乏Mg2+时,图乙中曲线b点位置应 (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3)在曲线a点,该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

(4)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乙图曲线表示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提高到的30℃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理论上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

a点 (填“上移”、“下移”或“不动”),

b点 (填“左移”、“右移”或“不动”),

d点 (填“上移”、“下移”或“不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实验小组进行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并进行了游离酵母和固定化酵母发酵产酒酒精度的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产酒酒精度的比较
时间/d游离酵母固定化酵母
000
21.02.5
42.14.2
63.25.0
83.95.4
104.36.0
124.66.4
(1)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实验步骤是:酵母细胞的活化→配制CaCl2溶液→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
(2)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是:配制海藻酸钠溶液.
(3)海藻酸钠起包埋酵母细胞(或载体)的作用.
(4)该小组将制备好的固定化酵母与游离酵母分别放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发酵,定时记录发酵液中酒精度的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的“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发酵”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pH等,要求条件相同是为了确保单一变量.
②由表格可知,固定化酵母和游离酵母发酵都能产生酒精,但固定化酵母在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比游离酵母发酵前期的延迟期的时间要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