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下图中被标记部位组合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2-2013学年河南周口市中英文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面是实验的部分步骤,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C有大量的放射性,则进入大肠杆菌体内的是用__________(填“32P”或“35S”)标记的__________。
(2)在理论上,上层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__________没有进入到大肠杆菌内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
(4)在氮源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只含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I和II),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预计第III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完成了著名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大肠杆菌 ②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 ③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1)该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                       (正确填写出顺序编号)。
(2)下图中锥形瓶内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                       ,其内的营养成分中能否含有32P?             

(3)如果让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图中离心管的上清液中,则获得该实验中的噬菌体的培养方法是(      )。

A.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B.用含32P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
C.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D.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用此细菌培养噬菌体
(4)用被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离心后,发现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物质存在,这些放射性物质的来源可能是:
                                                                     
                                                                     
(5)连续培养噬菌体n代,则含亲代噬菌体DNA的个体应占总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泗洪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综合题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请仔细阅读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若要大量制备用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感染_____________。
(2)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亲代噬菌体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标记。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
 标记32P
   31P
 氨基酸
   32S
 标记35S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②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3)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上层液体中,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升高”或“下降”)。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也将_____(“是”或“不是”)误差的来源。
③上述实验中,_____(“能”或“不能”)用15N来标记噬菌体的DNA。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遗传物质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发现的问题: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实验,证明了在“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S菌活细菌的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巧妙之处是把S型菌的                 等物质提纯,分别加入到培养      的培养基中,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若用DNA被32P标记、蛋白质的S是32S噬菌体侵染DNA中P是31P、蛋白质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产生的子一代噬菌体中含是32S的占   %;子二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32P的占    %。
Ⅱ、下图为人类两种遗传病家族系谱。甲病(由A或a基因控制)和乙病(由B或b基因控制),已知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请结合遗传系谱图回答:

(4)甲病的遗传是            遗传病。
(5)Ⅰ-1的基因型是            ,Ⅲ-10的基因型是             
(6)若Ⅲ-8与Ⅲ-11婚配,生育出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剩余出一个只患一种病孩子的概率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1-2012学年江苏省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题型:综合题

(9分)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在结构和成分上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右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图中“被浸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_____________起着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