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
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靶细胞上“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
解答: 解:A、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刺激Y能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故为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为传出神经,B正确;
C、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但不能抑制葡萄糖分解,C错误;
D、受体的本质的蛋白质,不是脂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重要激素,分别能够降低血糖和升高血糖,分别由胰岛B和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图1表示绿藻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图2表示在pH和温度保持适宜的条件下,将绿藻叶肉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的容器中,给予不同条件时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浓度变化.

(1)图1的场所Ⅰ为场所Ⅱ提供的物质乙为
 

(2)在图2中B处给予适宜光照,溶解氧发生如图所示变化,则图1中物质甲来源于
 
,光照后短时间内物质丙含量的变化是
 

(3)在图2中B处给予适宜光照后,溶解氧浓度增加,原因是
 
;3分钟后不再增加而稳定,原因是
 

(4)若在C处给予某条件,使溶解氧的变化如图中的a,则该条件可能是
 
,a情况下绿藻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制造葡萄糖的速率是b情况下的
 
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是因为先有a的出现才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系统
B、图中m、p所示结构上都有[H]和ATP的生成和水的分解
C、图中g是囊泡,它的活动充分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种酶,两种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此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甲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B、甲酶的活性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C、乙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
D、乙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细胞内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TP的结构简式是A-T~P~P
B、细胞内ADP与ATP相互转化是迅速进行的
C、合成ATP时,能量可以来自光能,也可以来自化学能
D、叶绿体中只有ATP的合成,没有ATP的水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中与图表示的含义不相符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因CO2浓度骤然降低,某绿色植物体内C3和C5的含量变化
B、某运动员长跑时体内CO2(甲)与O2(乙)的含量变化
C、在油菜种子的成熟过程中,脂肪(甲)和糖类(乙)的含量变化,若在萌发过程中甲、乙表示的物质则刚好相反
D、光照后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ATP(甲)与ADP(乙)的含量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是其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基础
B、不同的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完全不同的
C、生物膜既能合成ATP,也能分解ATP
D、酶的产生和发挥作用,可以不借助于生物膜来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过程中涉及肽键数量变化的是(  )
A、人体细胞胰岛素的产生
B、用纤维素酶处理植物细胞
C、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D、向蛋清溶液中加入0.14mol/L的NaCl析出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乙肝病毒(核酸为双链DNA)感染人体肝细胞以后,在肝细胞内可复制出许多病毒颗粒,进而损害肝细胞的机能,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上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发现,在乙肝病人的血液中,除了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外,还有大量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其特征是外壳表面含有与致病乙肝病毒颗粒相同的表面抗原,但内部是空心的,不含病毒DNA分子,因此没有传染性和致病力.最早发现空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蛋白质颗粒的是美国科学家B?S Blnmberg.这一重大发现为乙肝疫苗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若将乙肝患者的血液经严格纯化,去除杂蛋白和乙肝病毒颗粒后,可获得高纯度的空心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颗粒,将这种抗原蛋白颗粒制成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诱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为此B?S Blnmberg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请结合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是在人体肝细胞的
 
上合成的.
(2)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颗粒可用于制作疫苗,其原因是
 

(3)乙肝病毒疫苗注入人体后,诱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是在
 
 细胞中合成的,参与抗体合成的膜性细胞器有
 
.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可在
 
细胞的作用下,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随后抗体与病毒结合,这过程包含了
 
免疫.
(4)乙肝患者血液出现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来源是
 

(5)在自然情况下,乙肝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核酸为RNA)哪一种更容易发生变异?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