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此时Na+内流,c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图乙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受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间隙.
解答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是通过Na+的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cd段Na+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因而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进入细胞内的Na+减少,导致c点高度降低.
(3)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将②分解,则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
故答案为:
(1)外流 Na+
(2)需要 降低
(3)特异性受体 该蛋白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 |
B. | 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 |
C. |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 |
D. |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氯化铅溶液浓度(ug/mL) | 50 | 100 | 200 | 400 | 800 | 1600 |
萌发率(%) | 96.5 | 96 | 96 | 93 | 18.5 | 6.5 |
主根长(cm) | 13.3 | 9.4 | 6.4 | 4.0 | 1.5 | 0.7 |
侧根数 | 49 | 32 | 22.7 | 20 | 9 | 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人血涂片中的红细胞、白细胞 | |
B. | 枯草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涂片 | |
C. | 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中期、后期) | |
D. | 蚕豆叶表皮装片(保卫细胞及周围的表皮细胞)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溶液 | 质量转变的百分率 |
Ⅰ | +5% |
Ⅱ | -5% |
Ⅲ | -3% |
Ⅳ | 0% |
A. | 溶液Ⅰ的浓度最低 | B. | 溶液Ⅲ的浓度比溶液Ⅱ的高 | ||
C. | 溶液Ⅳ的浓度最高 | D. | 溶液Ⅳ是蒸馏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图中的X因素可表示CO2浓度 | |
B. | ②图中Y因素可能代表温度 | |
C. | ③图中,若其它条件适宜,影响c点的限制因素只能是酶的含量 | |
D. | ④图中Z因素(Z3>Z2>Z1)可表示CO2浓度,当光强小于c值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色素的颜色 | |
B. | 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 |
C. | 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 | |
D. |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不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