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8.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外流、内流).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不需要能量.cd段Na出细胞需要(需要、不需要)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c点高度降低(不变、增加、降低).
(3)乙图中①是特异性受体,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分析可能的原因:一是该蛋白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二是该物质将②分解.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mV,此时Na+内流,c表示动作电位,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图乙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受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触间隙.

解答 解:(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甲图a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产生动作电位.
(2)图甲中bc段Na+进细胞是通过Na+的通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一侧,所以不需要消耗能量.cd段Na+出细胞是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因而需要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浓度降低,则进入细胞内的Na+减少,导致c点高度降低.
(3)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当②与①特异性结合,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⑤中注射某种物质后,该物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的结合或该物质将②分解,则突触后膜无电位变化.
故答案为:
(1)外流    Na+
(2)需要    降低
(3)特异性受体    该蛋白质与①结合阻碍了②与①结合(或该物质破坏了①的结构)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和神经兴奋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的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神经调节相关的问题:

(1)如甲图,当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甲图中,若在图中所示箭头处给予一个适当的刺激,电表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乙图),从神经元的结构来看,坐骨神经中的神经纤维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图中刺激l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s,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一3s,刺激点离肌肉中心距离分别为13cm和l0cm.则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30m/s(3000cm/s).
(4)刺激强度与兴奋有何关系,现有两种假设:
假设1:刺激与兴奋是同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强兴奋也随之增强,超出该范围,兴奋强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强.
假设2:只有当刺激强度达到一定值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并且兴奋度不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变化.
①请在坐标图中画出上述假设1、假设2相对应的实验结果.

②科学家进行了实验:将刺激强度逐渐增加(S1~S8),测得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如丙图),分析实验结果你认为上述两种假设中符合事实的是假设2.
(5)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一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1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高浓度的铅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害.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请为实验拟一个题目:探究(不同浓度的)铅对植物生长发育(或萌发率、主根长、株高)的影响.
(2)实验材料:大豆、系列浓度的氯化铅溶液、培养皿、吸水纸、蒸馏水
(3)实验步骤:
①将籽粒饱满的大豆种子,随机分为6组,并编号.
②分别用浓度为50、100、200、400、800、1600ug/mL的氯化铅溶液浸泡种子
③待种子吸水膨胀后,移至铺有吸水纸的湿润培养皿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定期观察、记录、统计.
请指出上述实验设计的不足:应增设一组用蒸馏水处理的空白对照组.
(4)实验结果与结论:
氯化铅溶液浓度(ug/mL)501002004008001600
萌发率(%)96.596969318.56.5
主根长(cm)13.39.46.44.01.50.7
侧根数493222.72090
由表中数据可知,随培养液中铅离子浓度的增高,萌发率、主根长及侧根数均下降(均降低).这说明铅能抑制作物根的生长发育,且这种抑制随铅浓度的增高而加强.
(5)在大豆培养中,受铅危害的植株,根变短变粗,主根顶端圆钝、膨大或畸形,这是由于铅影响根尖细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另外,由于食物链的富集(生物富集)作用,土壤的铅污染也会影响人类的健康.
(6)从实验可知,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的结果.
(7)研究表明,睾丸内分泌机能受下丘脑-垂体-睾丸轴调控,铅进入动物体内,可使性激素含量下降,并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相应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小流域”是指(  )
A.面积在3~50 km 2的小水域B.小的河流
C.河流各级支流的集水区域D.小的湖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用高倍显微镜分别观察以下玻片标本,都能够找到完整细胞核的是(  )
A.人血涂片中的红细胞、白细胞
B.枯草杆菌和葡萄球菌的涂片
C.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中期、后期)
D.蚕豆叶表皮装片(保卫细胞及周围的表皮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表资料显示四组马铃薯条分别浸于四种不同的溶液(I至IV)一小时后的质量转变百分率,根据表中资料可得到的结论是(  )
溶液质量转变的百分率
+5%
-5%
-3%
0%
A.溶液Ⅰ的浓度最低B.溶液Ⅲ的浓度比溶液Ⅱ的高
C.溶液Ⅳ的浓度最高D.溶液Ⅳ是蒸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①-④曲线图均表示光合作用与某些影响因素的关系.在下列各选项中,不正确的表述是(  )
A.①图中的X因素可表示CO2浓度
B.②图中Y因素可能代表温度
C.③图中,若其它条件适宜,影响c点的限制因素只能是酶的含量
D.④图中Z因素(Z3>Z2>Z1)可表示CO2浓度,当光强小于c值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主要证明的是(  )
A.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色素的颜色
B.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C.叶绿素的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四倍
D.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