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年4月底,“甲型H1Nl流感”突然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出现,法新社称之为“杀手”,路透社称它“前所未有的危险”,美联社称其为“致命的怪病”,世界卫生组织称,猪流感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甲型H1Nl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那么H1Nl中的H和N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它们是一些物质的缩写:H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的缩写,而N是神经氨酸酶Neyramidinase的缩写。这两种物质在病毒入侵细胞以及传播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血凝素H是病毒入侵的“开路先锋”,它能和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在细胞膜上打开一个通道,使得病毒能进入细胞。这样病毒就能在细胞里胡作非为,利用细胞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制造出一群新的病毒。
当新病毒要钻出宿主细胞的时候,进入细胞的“功臣”H却偏偏还要和宿主的细胞膜“纠缠不清”,这时候就需要依靠神经氨酸酶N来解决问题了。N就像一把刀,通过“水解”的方式切断病毒和宿主细胞膜的最后联系,使病毒脱离寄主细胞,再次去寻找感染下一个目标了。通常用以治疗流感的两种药物“达菲”胶囊和喷雾式药剂“乐感清”(Relenza),其作用原理就是不让这把“刀”起作用,使新的病毒无法脱离宿主细胞,从而抑制病情。
依据H和N的化学排列的不同,病毒也就有所不同,人们也就在字母后面标出数字来区分它们,其中H有15个类型,N有9个类型。病毒的种类虽然多,但也有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之分。在我们已经发现的流感病毒里,原本只有H5和H7是高致病性的,其他则没有那么危险。但这次发现的甲型H1Nl病毒性流感却具有强致病性。
材料分析
(1).有关病毒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毒无细胞结构,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B.病毒的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
C.所有的病毒的核衣壳由蛋白质组成
D.一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2). 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又可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下面的陈述中能够高度概括出蛋白质功能的是( )
A.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
B.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C.收缩、运输、免疫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D.调节细胞和生物体代谢的重要物质
(3).蛋白质经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
A.多种氨基酸 B.各种分子量不等的多肽
C.H2O、CO2和尿素 D.以上均不是
(4).根据科学观察分析,受到甲型H1Nl病毒的感染后,有的人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却获得了对小儿麻痹症的抵抗力,这种免疫是( )
A.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B.非特异性人工免疫
C.特异性自然免疫 D.特异性人工免疫
(5).根据现在的研究,没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会直接引起人类的流感暴发。但从进化的角度看,人类流感与原先在动物中传播的病毒有关。很可能是在历史上人在驯养猪、鸡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猪流感的某些病株发生了变异,获得对人的致病性。变异形成的原因是 。而甲型H1Nl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病毒自然状况下杂合形成的,这种变异形成的原因是 。
(6). 构成甲型H1Nl流感病毒遗传物质的含氮碱基有那几种?(分别写出名称和英文缩写)。
(7).之所以称甲型H1Nl流感病毒为生物病毒是因为( )
A.它有细胞结构 B.它能繁殖 C.它能新陈代谢 D.它有应激性
(8).关于甲型H1Nl流感病毒增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合成一种蛋白质
B.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
C.病毒繁殖时以核衣壳为单位
D.在普通的培养基上能培养病毒
(9).甲型H1Nl流感病毒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的原因主要是( )
A.无核膜结构 B.无完整酶系 C.对外界抵抗力弱 D.不能产生能量
(10).除甲型H1Nl流感病毒外,下列四种病原体近几年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其中有细胞结构,但无核膜的是( )
A.非典型肺炎病原体 B.疯牛病病原体
C.炭疽热病原体 D.口蹄疫病原体
(11).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将鸡的抗病毒干扰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中可使烟草获得抗病毒的能力,形成基因产品,根据高中生物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 烟草转基因产品的获得属于( )
A.基因工程 B.细胞工程 C.发酵工程 D.酶工程
(b)鸡的基因之所以能够嫁接到植物体中去,原因是 。
(c)烟草具有抗病毒能力,说明烟草中产生了 。
(d)不同生物体间基因移植成功,说明生物体共有一套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些生物体具有 。
(e)烟草DNA分子嫁接上或切割掉某个基因,实际并不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功能,说明 。
(12)根据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作用,写出两种制备抗甲型H1Nl流感病毒药物的基本思路。
(a) 。
(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重庆市部分县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2分)
生长素是植物体的激素,可调节植物多项生命活动,结合生长素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植物茎、根、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 .对离体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除了需要添加蔗糖、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之外,还必须添加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 ,圆褐固氮菌也可以分泌生长素,其作用为 ,生长素是圆褐固氮菌的 代谢产物,若要观察圆褐固氮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则其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基的共同物理特征是 .
(2)下列植物在开花期间由于某种原因影响了授粉,其中可以通过人工涂抹生长素加以补救从而减少损失的是 .
A.油菜 | B.苹果 | C.花生 | D.黄瓜 E.辣椒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0年重庆市部分县市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理科综合)生物部分 题型:综合题
(22分)
生长素是植物体的激素,可调节植物多项生命活动,结合生长素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植物茎、根、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 .对离体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除了需要添加蔗糖、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之外,还必须添加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 ,圆褐固氮菌也可以分泌生长素,其作用为 ,生长素是圆褐固氮菌的 代谢产物,若要观察圆褐固氮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则其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基的共同物理特征是 .
(2)下列植物在开花期间由于某种原因影响了授粉,其中可以通过人工涂抹生长素加以补救从而减少损失的是 .
A.油菜 B.苹果 C.花生 D.黄瓜 E.辣椒
(3)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中,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请设计实验验证顶端优势的产生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实验原理:略
实验器材和药品:已表现出顶端优势的甲种植株(植株上有暂时未发育的侧芽多个)多株,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剪刀等
实验步骤:
①取 ,编号为甲、乙、丙
②对甲植株的处理是:不做处理
对乙植株的处理是:用剪刀剪去顶芽
对丙植株的处理是:
③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
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生长素是植物体的激素,可调节植物多项生命活动,结合生长素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植物茎、根、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是 .对离体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除了需要添加蔗糖、矿质元素、维生素等物质之外,还必须添加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 ,圆褐固氮菌也可以分泌生长素,其作用为 ,生长素是圆褐固氮菌的 代谢产物,若要观察圆褐固氮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则其培养基与植物组织培养基的共同物理特征是 .
(2)下列植物在开花期间由于某种原因影响了授粉,其中可以通过人工涂抹生长素加以补救从而减少损失的是 .
A.油菜 B.苹果 C.花生 D.黄瓜 E.辣椒
(3)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中,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请设计实验验证顶端优势的产生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实验原理:略
实验器材和药品:已表现出顶端优势的甲种植株(植株上有暂时未发育的侧芽多个)多株,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剪刀等
实验步骤:
①取 ,编号为甲、乙、丙
②对甲植株的处理是:不做处理
对乙植株的处理是:用剪刀剪去顶芽
对丙植株的处理是:
③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比较
实验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9分)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位“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 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 ,
(2) 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 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 。
(3)若某昆虫迁入新环境的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为a曲线,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G,每年增长倍数保持不变, =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
(4)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5) 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捕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凋整为l∶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6) 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