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5.寒冷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至神经中枢,此时的神经中枢位于(  )
A.下丘脑B.垂体C.大脑皮层D.肾上腺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寒冷时,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一方面通过传出神经传递至效应器,使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另一方面会将兴奋传递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冷觉.

解答 解:人体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所以寒冷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将兴奋传至神经中枢,此时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四组物质中,都含有C、H、O、N的是(  )
A.蛋白质和核酸B.核糖和氨基酸C.葡萄糖和脂肪D.性激素和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某同学在归纳细菌、松树和松鼠的生命系统层次时,列出了表: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细菌××
松树×
松鼠
(表中“√”表示具有,“×”表示不具有)
仔细阅读上表,选择正确答案.(  )
A.表中三个“×”都归纳得不正确
B.松树没有“系统”这一层次是正确的
C.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不是生命系统的层次
D.所有细菌都是营腐生生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甘肃省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文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生态系统中,当鹰捕食兔子时,鹰属于

A.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下表中各元素的数据代表该元素占原子总量的百分比.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岩石圈成分%所有其他成分<0.1
47287.94.53.5252.52.20.460.220.19
人体成分%所有其他成分<0.1
6325.59.51.40.310.220.030.060.050.030.01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普遍存在于非生物界,生物体内不包含特殊的“生命元素”,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非生物界中的含量却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2)从此表来看,人体成分中没有Fe的含量,所以Fe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这种观点对吗?不对.为什么?
因为Fe是构成血红蛋白必不可少的元素.表中虽然没有列出人体Fe的具体含量,但0.1%的所有其他成分中含有Fe(Fe是微量元素,含量极少)
(3)人体内的镁可以从蔬菜的什么器官获得?叶.为什么?因为镁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元素,叶片中镁的含量丰富.
(4)人体中的钙在骨和牙齿中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成年人缺钙时会患骨质疏松症,钙在血液中主要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如果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有关“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浓度过高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
B.重铬酸钾能在碱性条件下与酒精反应变成灰绿色
C.适当降低温度对培养液中气泡的产生速率无影响
D.该实验中有氧组为实验组,无氧组为空白对照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请分析下表,回答有关实验的问题.
组 别材料实验试剂观察内容
A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苏丹Ⅳ染液、50%酒精溶液细胞中着色的小颗粒
B苹果斐林试剂还原糖检测和鉴定
C鸡蛋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检测和鉴定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蒸馏水细胞吸水涨破
(1)A组实验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2)B组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有砖红色沉淀产生.在该组实验中,选择甘蔗为生物材料,实验过程和方法规范,但没有观察到相应的颜色变化,原因可能是蔗糖是非还原糖.
(3)D组实验中,若想获得更为纯净的细胞膜,还需要差速离心
(4)F组的实验材料若用来提取细胞膜,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好处是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容易提取到较纯的细胞膜).若选用植物细胞,应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壁;对细胞膜的成分全面叙述是糖类、脂质、蛋白质.
(5)上述B和C组实验中双缩脲试剂与斐林试剂的成分差别是硫酸铜的溶度不同,双缩脲试剂的是0.01g/ml,斐林试剂的是0.05g/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如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有无氧气,实验中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利用提供的U形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形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等量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形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侧)液面的变化.
(4)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如果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则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
②如果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③A、B两侧液面高度高度相同,则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2016年8月14日,我校毕业生华绍青代表中国出战巴西里约奥运会,参加了女子马拉松比赛.下列是有关长跑运动员比赛过程中身体的一些变化:

(1)运动员长跑时会心跳加快,呼吸运动加快.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是由于细胞呼吸作用加快的结果.
(2)长跑运动进行到一定程度,运动员机体因大量消耗糖,血糖含量就有降低趋势,这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血糖快速补充.
(3)长跑过程中,机体产生乳酸,血浆PH有下降趋势,因缓冲对中NaHCO3的作用,
使PH依旧维持在7.35-7.45.
(4)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细胞外液中渗透压升高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的渴感.
(5)若某运动员运动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而迅速抬脚,这属于非条件反射.受到刺激时感受器最先产生兴奋,这是钠离子从图3的Ⅰ(填“Ⅰ或Ⅱ”)侧流到膜内的结果.
(6)图1中c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图2所示结构存在于图1的c(填“a、b、c”之一)部位.
(7)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