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
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
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
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芥酸会降低菜籽油的品质。油菜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下图是获得低芥酸油菜新品种(HHGG)的技术路线,已知油菜单个花药由花药壁(2n)及大量花粉(n)等组分组成,这些组分的细胞都具有全能性。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②两过程均需要植物激素来诱导细胞脱分化 |
B.与④过程相比,③过程可能会产生二倍体再生植株 |
C.图中三种途径中,利用花粉培养筛选低芥酸植株(HHGG)的效率最高 |
D.F1减数分裂时,H基因所在染色体会与G基因所在染色体发生联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利用基本培养基中的简单的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如色氨酸。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而致使某些必需物质不能合成,它就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某科学家利用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4种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体。已知A、B、C、D、E是合成色氨酸的中间体,突变菌株甲~丁在无色氨酸的培养基中,仅添加A~E中一种物质,其生长情况如下表。(“+”能生长,“-”不能生长)
| A | B | C | D | E |
甲突变菌 | + | - | + | - | + |
乙突变菌 | - | - | + | - | - |
丙突变菌 | + | - | + | + | + |
丁突变菌 | - | - | +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动物的体色有褐色的,也有白色的。这两种体色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Z与z、W与w控制。只要有显性基因存在时,该动物的体色就表现为褐色。现有一对动物基因型分别为ZzWw和Zzww,繁殖多胎,后代中褐色个体与白色个体的比为( )
A.15∶1 | B.7∶1 | C.1∶1 | D.3∶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
A.0 、1/4、0 | B.0、1/4、1/4 |
C.0、1/8、0 | D.1/2、1/4、1/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及遗传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采用正交、反交可以排除细胞质基因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
B.因为F2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该实验能否定融合遗传 |
C.“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属于推理内容 |
D.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内容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某植物的花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这两对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此外,a基因对于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现将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杂交得到F1,则F1的自交后代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A.白∶粉∶红,3∶10∶3 | B.白∶粉∶红,3∶12∶1 |
C.白∶粉∶红,4∶3∶9 | D.白∶粉∶红,6∶9∶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器官的形成仅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
B.癌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完成正常的细胞分化 |
C.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
D.细胞分化一定是不可逆转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