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描述,最恰当的是( )
A.—种恶性肿瘤
B.只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
C.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
D.由HIV引起的烈性传染病
【答案】D
【解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A、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于艾滋病患者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基本丧失,患者常死于恶性肿瘤,A错误;
B、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B错误;
C、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是由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引起的疾病,C错误;
D、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故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烈性传染病,D正确。
故选D。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所学到的生物学实验用到模型方法的是( )
①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 ②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 ③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⑤建构血糖平衡调节的模型 ⑥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A.①④B.②③C.①③⑤D.②③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玉米幼苗绿色与白色是1对相对性状(基因用E和e表示)。现用两个杂合子杂交所产生的的种子作为实验种子,将其中的400粒播种后置于黑暗处,另外400粒播种后置于有光处,统计种子萌发后幼苗的表现型,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环境 | 绿色幼苗数 | 白色幼苗数 |
黑暗 | 0 | 387 |
有光 | 298 | 89 |
A.绿色幼苗的基因型都是EE
B.光是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
C.光照下有叶绿素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生物学实验中,需要用到染色剂和显微镜的实验是( )
①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②观察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③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 ④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⑤探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A.①②③⑤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每天在相同时间取样计数,连续7天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④用滤纸吸去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①它源于尼安德特人时期的生物学和哲学
②应用昆虫学的概念和实践大都发端于那石器时代的科学
③如此原始的科学竟已用最现代、最可怕的武器装备起来,这真是我们的一大灾祸
④“控制大自然”这一短语是在骄傲自大的心态中构思出来的
⑤当时人们以为自然界是为人类的便利而存在的
A.①②④⑤③B.⑤④①②③C.④①⑤②③D.④①②⑤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基因与其控制的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B.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C.一对等位基因只能控制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
D.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其控制的性状不一定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转录和翻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都称为基因表达
B.RNA聚合酶能使包括一个或几个基因的DNA 片段的双螺旋解开
C.所有生物中,转录产生的mRNA都要经过加工才能称为成熟的mRNA
D.若干个核糖体可以串联在一个mRNA分子上同时进行工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