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的花色中紫色(A)对白色(a)为显性。一株杂合紫花豌豆连续自交繁殖三代,则子三代中开紫花的豌豆植株和开白花的豌豆植株的比例是( )
A.3∶1 B.15∶7
C.9∶7 D.15∶9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八单元第3节 生命活动的调节与免疫(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2011年11月3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开始了其第28次南极之行。此次我国科考队员再次登上南极“冰盖之巅”。那时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五单元第3节 遗传的基本定律(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既是红绿色盲又是XYY的患者,从根本上说,前者致病基因的来源与后者的病因发生的时期分别是( )
A.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二次分裂 B.与父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C.与父母亲都有关、受精作用 D.与母亲有关、减数第一次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五单元第2节 遗传的基本定律(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若让F1蓝色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产生的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蓝色∶鲜红色=3∶1。若将F1蓝色植株自花受粉,则F2表现型及其比例最可能是( )
A.蓝色∶鲜红色=1∶1 B.蓝色∶鲜红色=3∶1
C.蓝色∶鲜红色=9∶1 D.蓝色∶鲜红色=15∶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五单元第1节 遗传的基本定律(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作物新品种,在现代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水稻的穗大(A)对穗小(a)为显性。基因型为Aa的水稻自交,子一代中,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表现出穗小,应淘汰;基因型为________的个体表现出穗大,需进一步自交和选育;按照这种自交→淘汰→选育的育种方法,理论上第n代种子中杂合体的比例是________。
(2)水稻的晚熟(B)对早熟(b)为显性,请回答利用现有纯合体水稻品种,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纯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种的问题。
①培育纯合大穗早熟水稻新品种,选择的亲本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亲本杂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F1所结种子种下去,长出的水稻中表现为大穗早熟的几率是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些大穗早熟植株中约有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育种要求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五单元第1节 遗传的基本定律(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豌豆花的顶生和腋生是一对相对性状,根据下表中的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判断显性性状的纯合子分别为( )
杂交组合 | 子代表现型及数量 |
甲(顶生)×乙(腋生) | 101腋生,99顶生 |
甲(顶生)×丙(腋生) | 198腋生,201顶生 |
甲(顶生)×丁(腋生) | 全为腋生 |
A.顶生;甲、乙 B.腋生;甲、丁
C.顶生;丙、丁 D.腋生;甲、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6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5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年高考生物配套达标训练:第九单元第2节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列图是科学家研究种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在4~10天时,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原因是________,16天后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变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图中影响草履虫各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