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C.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D.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分析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三者的关系:
(1)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生态系统各组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具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这三者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而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信息传递.

解答 解:A、在生态系统中,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甚至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正确;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
C、信息传递是长期的生物进化的结果,能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C正确;
D、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列表比较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这三大功能的特点、范围,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是W1和W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就可能使生态平衡破坏(  )
A.W1<5W2B.W1>5W2C.W1<10W2D.W1<3W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关于一对相对性状比例3:1、1:1、1:2:1的相关判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杂合子自交后代比例
B.杂合子自交和测交后代比例
C.杂合子自交、测交和杂合子自交后代比例
D.测交和杂合子自交后代比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图1是两种高等生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4是图1中部分结构的放大,据图回答.([]内填写图中标号,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的文字.)

(1)图1中的结构在1~15中不应该出现的是[3]叶绿体和[13]中心体;可能含有水溶性色素的是[]8液泡,结构15与[]的形成有关.区分动植物细胞最可靠的依据是细胞壁.
(2)图2、3、4所示结构在结构上的主要共同点是均具双层膜.图2、3所示结构的名称分别是线粒体、叶绿体.
(3)已知进行有性生殖的某生物同时具有图2、3、4所示三种结构,这三种结构中的DNA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的是细胞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将洋葱表皮细胞浸在滴有0.3g/mL蔗糖溶液的装片中,得到如图所示的质壁分离图,假如细胞液浓度设为a,细胞质基质浓度设为b,细胞膜和细胞壁之间的浓度设为c,外界溶液浓度设为d,则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浓度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a>b>c>d>0.3 g/mLB.a>b>c=d<0.3 g/mL
C.a<b<c=d<0.3 g/mLD.a<b<c<d=0.3 g/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是果蝇性染色体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Y染色体形状、大小不同,故其不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B.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雌雄性状的表现一致
C.位于Ⅲ区的致病基因,在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
D.豌豆体细胞中也存在着这样的一对X、Y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安徽郎溪中学高一上学期直升部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观察装片时,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细胞大小、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的变化 ( )

A.变大、变少、变暗

B.变大、变多、变亮

C.变小、变多、变暗

D.变小、变多、变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安徽郎溪中学高一上学期直升部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蛋白质之间的区别在于氨基酸序列不同

B.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和 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C.谷物中含量丰富的多糖是淀粉和纤维素.作储能物质存在于细胞中

D.脂质分子中氢的含量小于糖类,而氧的含量更多.常见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1951~1952年赫尔希和蔡司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中,他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子,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然后用标记好的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最后,把受感染的细菌与噬菌体外壳分离.过程与结果如图:
(1)在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这说明:DNA进入了细菌体内;
(2)在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清液中,这说明:蛋白质外壳留在了细菌的外面;
(3)实验中,选择35S标记蛋白质分子的原因是蛋白质分子含有硫,DNA分子不含硫;
(4)如果将新形成的子代病毒分离出来并检测,可否发现有放射性同位素?有原因是:DNA的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32P标记脱氧核苷酸链被结合到子代的DNA分子中传递给子代新形成的病毒.(无被标记的蛋白质分子没有进入细菌,35S没有进入到子代的物质结构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