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甲组沉淀物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
B. | 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不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
C. | 甲组沉淀物中不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不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
D. | 甲组上清液中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
分析 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解答 解:(1)甲组: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若不进行搅拌,蛋白质外壳会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导致沉淀物的放射性强;
(2)乙组: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都来自细菌,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若保温时间过长,导致部分细菌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经过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有较强的放射性.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材料、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含有叶绿素的细胞一定是真核细胞 | |
B. | 都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 | |
C. | 组成生物体的活细胞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膜 | |
D. | 都含有有多种复杂的细胞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需要酶的催化 | B. | 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 | ||
C. | 不需要能量的输入 | D. | 在无氧条件下不能进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 B. | 染色体、纺锤体、细胞板 | ||
C. | 染色体、纺锤体、赤道板 | D. | 叶绿体、染色体、纺锤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二倍体 | B. | 三倍体 | C. | 四倍体 | D. | 六倍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6:8:2:1 | B. | 4:2:2:1 | C. | 9:3:3:1 | D. | 25:5:5: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①为传入神经,未受刺激时膜电位为零 | |
B. | ②为神经中枢,可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 | |
C. | ③为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 |
D. | 刺激④会引起⑤的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孟德尔--发现了遗传两大定律 | |
B. | 沃森、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 |
C. | 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
D. | 格里菲思--首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