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是,理由是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3)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A种群(个)B种群(个)
XDXD2000
XDXd50160
xdxd100200
xDY1800
XdY170270
①.计算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60%(0.6).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②.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余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基因型只有3种).

分析 分析材料: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和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都说明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分析题图: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3种.

解答 解:(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故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2)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了新物种.
(3)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
(4)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在材料二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5)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frac{200×2+50+180}{(200+50+100)×2+180+170}$=0.6.B种群基因型类型中无XDXD个体和xDY个体,故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
(6)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B种群;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3种.
故答案为:
(1)种群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2)是  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3)自然选择    
(4)基因库      
(5)①60%(0.6)含XD的雌配子不能存活(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 
②大于    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余B种群(或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基因型只有3种)

点评 本题结合材料和题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它们的共同点;其次要求考生能分析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出种群中D基因的频率.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I.水稻大穗(A)对小穗(a)为显性、抗病(B)对染病(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图为某水稻新品种的培育过程,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①过程的目的是使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②③过程的目的是通过连续多代自交并选择 的手段获得纯合新品种,经过图中③过程,基因a和基因b的基因频率将降低
(2)图中④过程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期间必然发生的变异是基因重组,若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水稻新品种AABB,可选择图中①④⑤⑥ (填数字)途径所示的方法,过程⑥采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的幼苗.
(3)图中⑦所示育种方法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类物质不可能作为神经递质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机体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浆细胞快速增殖并分泌抗体,抑制病毒繁殖
B.侵入并破坏人体的T细胞,导致免疫力下降
C.T细胞合成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
D.形成效应T细胞,裂解被HIV侵入的靶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所致
B.猪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C.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会导致呼吸中枢兴奋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生态瓶编号光照含微生物的泥沙浮游藻类水草浮游动物
A+++++
B-++++
注:“+”表示有,“-”表示无.
A.两个生态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A瓶应放置在通风且光线良好,但避免阳光直射的位置
C.实验结果发现A瓶持续时间比B瓶长,原因是A瓶的物质和能量能自给自足
D.两组生态瓶进行对比实验,说明光照是所有生态系统必需的成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物质和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DP由磷酸、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中含有高能磷酸键
B.线粒体、核糖体、染色体、叶绿体等结构中都含有DNA
C.癌细胞代谢旺盛,DNA聚合酶活性较高
D.神经递质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研究人员成功地从土壤中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请就如何从土壤中获得纤维素分解菌回答以下问题: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
(2)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操作时采用灼烧灭菌的方法.
(3)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等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第二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第一种 (填“第一种”或“第二种”)方法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4)如果观察到产生透明圈的菌落,说明可能获得了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5)如图为实验室培养和纯化菌种过程中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①②③步骤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步骤③中,每次划线前后都需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C.步骤①中待倒入的培养基冷却后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D.划线接种结束后,将图④平板倒置后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省襄阳市等四校高三上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