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小麦籽粒色泽由3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和a、B和b、C和c)所控制,只要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就表现红色,只有全隐性为白色。现有杂交实验:红粒×红粒→15红粒:1白粒,则其双亲基因型不可能的是
A. AabbCc×AabbCc B. aabbCc×aaBbCc
C. AabbCc×aaBbCc D. AaBbcc×aaBbC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迸行调査,结果如下图(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最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
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
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出生率将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
(1)A图细胞不同于B图细胞的显著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取细胞膜时通常选用C图中的红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用14C标记的14CO2,供衣藻进行光合作用,14CO2的转移途径是:14CO2→_______________。
(3)化学物质X能抑制某种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已知缺硫也能抑制该种衣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缺硫对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甲组)和缺硫培养液(乙组),在特定条件培养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
实验结果:乙组>甲组,说明缺硫对衣藻产氢有_______作用。
为探究化学物质X、缺硫两种因素对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其培养液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在K值时,种群中没有新个体的产生
D.假设这是海洋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设计植物体细胞杂交实验时,如果期望获得性状优良的作物新品种,不需要考虑的是( )
A.亲本体细胞去除细胞壁 B.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
C.亲本间的生殖隔离问题 D.杂种细胞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分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有关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依据系谱图可以确定甲病的遗传方式,但不能确定乙病的遗传方式
B.如果Ⅱ9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1的乙病基因来自Ⅰ2号个体
C.如果Ⅲ14 携带有甲、乙病致病基因,则Ⅲ12 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6
D.如果Ⅲ14 携带有甲、乙病致病基因,Ⅲ13 与Ⅲ14 生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是11/3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请回答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兴奋在A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填“双向”或“单向”)的,而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__________将大量内流。
(2)若图中产生激素甲的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的相应激素是__________。
(3)若图中激素甲、乙、丙中有一种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则最可能是__________,导致机体释放该激素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激素丙分泌有关的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的体内 D.流入到狐的体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