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某兴趣小组研究了植物激素对顶端优势的影响,不同处理后的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述A、B、C、D和E中五组处理中,要证实内源生长素维持了顶端优势,至少需要经过的处理过程有A、B、C(填字母).
(2)综合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有:
①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抑制侧芽的萌发.
②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控顶端优势中的相互关系为拮抗(填“协同”或“拮抗”).
(3)通过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规律来探寻生长素的合成和运输过程,理想的方法是同位素示踪法.

分析 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

解答 解:(1)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要证实内源生长素维持了顶端优势,需要设计空白对照组,即A组、实验组去除顶芽,之后在切口添加生长素进行验证,即BC组.
(2)通过实验的结果,可得知: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抑制侧芽的萌发.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导致顶端优势的产生.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分布在尖端,促进侧芽的生长,因此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在调控顶端优势中的相互关系为拮抗关系.
故答案为:
(1)A、B、C
(2)①茎尖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并抑制侧芽的萌发      ②拮抗
(3)同位素示踪法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南省高一上第1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4个氨基酸的R基分别为­—CH2—COOH、CH2—CH2—OH、—CH2—CO—NH2、—CH2—SH,当它们缩合后,该四肽分子中氨基、羧基和肽键的数目分别是
A.4、4、4 B.5、5、4 C.2、2、3 D.3、3、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
B.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稳态表现在个体、群体以及整个生物圈的各个层次上
D.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异物、外来病原体也是维持稳态的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激素调节,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某人全身突然被冰水浇湿,躯干、四肢的骨骼肌会产生战栗,并感觉刺骨的寒意.寒意形成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冰水刺激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后可引起骨骼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反射活动,在此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选填“单向”或“双向”),在突触前膜的信号转变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属于(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加强,使机体产热增多.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当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中的血糖调节中枢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Ⅱ型糖尿病患者是因其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它们使胰岛B细胞受损而患病.从免疫学角度分析,Ⅱ型糖尿病是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选填“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运输过程无囊泡参与的是(  )
A.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B.病菌被吞噬后运输到溶酶体
C.神经递质运输到突触前膜D.分泌蛋白由内质网运输到高尔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各项应用中,主要利用细胞呼吸原理的是(  )
①提倡慢跑  ②贮存蔬菜、水果  ③稻田定期排水  ④糖渍食品   ⑤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
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代谢旺盛的细胞中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多B.细胞核核膜上的核孔数目增多
C.细胞中线粒体数目增多D.ATP和ADP相互转化速度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下列是染色体数目为2N的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有关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A~L表示核DNA含量的变化,L~S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G~H段;表示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C~D、I~J、O~P段.
(2)图乙中d细胞对应图甲中的时期是I~J段;d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3)图乙中c对应图甲中的时期是C~D和N~O段;c细胞下一个时期的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平均分配移向两极.
(4)在图甲中,如果将A点时的全部核DNA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而分裂过程中所用的原料中没有放射性同位素,则在KL段细胞中可检测到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为0~2(0或1或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及多样性问题.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见图北美大陆历史阶段Ⅰ);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种群.
(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随机、不确定、多样性)特性.
(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Ⅰ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物种多样性,判断的理由是甲、乙两地果蝇交配后代不能存活或基因不能交流(或生殖隔离);甲、丙两地的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遗传多样性.
(4)北美大陆在阶段Ⅱ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ACD(多选).
A.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5)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综合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主要原因: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超越果蝇飞行距离,基因不能发生交流;两地环境不同,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基因频率发生不同的改变(写出2点),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6)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甲地大.
(7)整个美洲大陆从最初的一种果蝇(基因型aabbccDDeeff)发展至今已有许多种果蝇,这种进化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