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有一种牧草能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鳞翅目昆虫幼虫分泌保幼激素,其结果使幼虫迅速变态为成虫.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自然选择B.定向变异C.种内互助D.种间斗争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解答 解:昆虫吃牧草,而有一种牧草能够产生某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够阻止取食这种牧草的昆虫分泌保幼激素,使嗜食的幼虫变态为成虫,从而减少了对牧草的危害,是牧草与昆虫之间的相互斗争,因此属于种间斗争.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福建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乙表示图甲的反应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物质A可以表示麦芽糖,不能表示乳糖

B.图甲中物质B能降低该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催化本质与无机催化剂相同

C.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①>②>③

D.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浓度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淡水养殖业者喜欢养殖“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以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草鱼栖息在中下层,以水草为食;鳙鱼栖息在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栖息在上层,以浮游植物为食.请回答:
(1)青、草、鲢、鳙混养能够获得高产的原因是充分利用了它们在群落结构中的分层
现象,在种间关系中它们竞争较弱,能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2)鳙鱼最可能处在食物链中的第3营养级,理论上它们若增重1kg,至少需要消耗浮游植物25 kg.当看到上层浮游植物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下沉至中层另觅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3)“四大家鱼”和该水域中的其他生物不能(填“能”或“不能”)称为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喂养,该水域中底泥会很肥,底泥中的能量不能(填“能”或“不能”)重新被生产者如水草等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A和B(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并遗传给后代
B.女性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父亲,再传给儿子,这种特点叫交叉遗传
C.若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则离心管中沉淀物的放射性高
D.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登革热病人有皮疹、发烧、头痛等症状,登革热病毒可通过白色伊蚊传播,该病毒致病机理简图如图所示.请回答:
(1)沃尔巴克氏体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节肢动物体内的共生微生物,可使雄性伊蚊不育.科研人员将沃尔巴克氏体导入受精卵的细胞质中,该受精卵发育成的雌蚊的后代中都含有沃尔巴克氏,其原因是子代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细胞质遗传),将含有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可以直接降低白色伊蚊种群的出生率,从而有效控制登革热病毒的传播.
(2)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外渗引起组织水肿压迫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形成痛觉.
(3)登革热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激素含量升高,从而使产热增加导致发热.
(4)物质甲为淋巴因子,该物质和抗体Ⅰ能促进病毒在吞噬细胞中的繁殖,使复合物增多,加重病症.
(5)人体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是否患病取决于合成抗体的种类(和数量)(或:是否产生抗体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某实验小组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表.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表 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
单位:×106个/mL
 温度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24h 48h 72 h96 h120 h144 h 168h
 15℃0.8  3.03.8 4.6 4.0 3.2 2.8 2.5 
 20℃ 0.8 5.0 5.3 4.2 2.1 1.2 0.8 0.6
 25℃ 0.8 5.2 5.6 4.6 2.0 1.0 0.6 0.2
 30℃ 0.8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0.8 1.5 1.8 2.0 2.2 1.3 0.8 0.6
A.本实验中存在对照
B.在15~35℃温度区域内,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均先升后降
C.在25℃培养条件下,种群数量出现了“S”型增长趋势
D.在25℃的培养条件下种群能达到的K值最大,为5.6×106个/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
C.二倍体西瓜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1)图是某同学观察后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三个时期模式图,请你在下图方框中画出细胞分裂期中所缺时期的模式图.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上图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A、B图.
(3)图A、B、C中染色体数与其他各图不同的是图C,此时有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0条.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消失于图C.
(4)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数染色体数目最好的是中期,此时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之比为1: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