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如图为两个特殊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除图中标出的还应包括的成分有(答全得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3)假定生态系统A和B中的玉米数量相同,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生态系统A最多能养活的人口为10000人,则生态系统B最多能养活的人口约为2000人,由此说明,人食用植物比食用动物对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高(高、低).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短,能量损耗就越少,顶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多,反之就越少.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指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

解答 解:(1)玉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图中标出的成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除图中标出的还应包括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3)若生态系统A最多能养活的人口为10000人,则生态系统B最多能养活的人口计算时应该按20%的传递效率,所以结果为:10000×20%=2000人;由此说明,人食用植物比食用动物对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率高.
故答案为:
(1)生产者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太阳能     热能
(3)2000        高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组成核酸分子的单体是(  )
A.一分子含氮碱基B.一分子五碳糖C.一分子磷酸D.一个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其生物活性就会丧失,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高温、强碱、重金属等会使蛋白质变性.先请你利用提供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探究乙醇能否使蛋白质变性.(注:淀粉水解可产生还原糖)
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2%的新鲜淀粉酶溶液、蒸馏水、碘液、无水乙醇、试管、量筒、滴管等.
(一)、实验步骤:
(1)去两支试管,编号A、B,向两只试管中各加入2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然后A试管加5滴蒸馏水,B试管加5滴无水乙醇;混匀后向两支试管再各加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并混合均匀后,将试管放入适宜温度5min;
(2)一段时间后,将两支试管取出,各加2mL本尼迪特试剂,放入80~100℃大烧杯中水浴加热2min,并观察颜色变化.
(二) 实验结果及结论:
(3)A出现砖红色沉淀,B没有,说明乙醇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4)A、B都出现红黄色沉淀,说明乙醇不能使淀粉酶(蛋白质)变性;
(5)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加乙醇,对照组是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绿萝又名黄金葛,喜湿润环境,能有效吸收空气中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害气体,它的花语是“守望幸福”.图甲是绿萝细胞内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图乙为不同条件下测定的绿萝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据图回答:
(1)图甲中催化过程①②的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中物质Ⅰ是[H].与酵母菌的无氧发酵相比,图中呼吸过程中特有的步骤是②③(填数字).
(2)图甲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生成的物质和消耗的物质可互为供给利用的除了糖外,还有CO2、O2、水.
(3)图乙中限制a~b段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图乙中c点时绿萝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4)图乙中净光合速率由c点急剧下降到d点的主要原因是叶片上气孔关闭,CO2吸收量减少,d点时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是,因为此时光照充足,且细胞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可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①③⑥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AFC.(填选项序号)
A 神经递质     B 载体蛋白     C 激素
D 血红蛋白     E 呼吸酶       F 抗体
(2)当血糖升高时,胰岛B细胞可以直接刺激细胞分泌胰岛素.
(3)外界环境温度下降刺激皮肤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兴奋时,此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变正,神经冲动传导到位于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
(5)若④表示侵入内环境的SARS病毒,人体在免疫过程中产生淋巴因子的是T淋巴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1)由甲图可推知,与M点相比,N点限制单株光合强度的外界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甲实验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2)测得该植物一昼夜的O2净释放量为300mg,图乙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O2释放量大于(从“大   于、等于、小于”中选填)300mg.假设该植物在24小时内呼吸速率不变,则该植物一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O2总量是540mg.
(3)图乙中的B点表示意义是一天中的下午的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若适当增加植物生长环境中CO2的浓度,图乙中的B点将向右(左/右)移动.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施用农家肥的方法促进植物生长,其原理农家肥富含有机物,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呼吸作用)产生CO2和无机盐,促进其光合作用.
(4)将对称叶片上侧遮光下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b-a)所代表的是12小时内下侧截取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填总量/净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入机体内的毒素丧失毒性主要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等.
(2)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毒素经甲醛作用4周后脱毒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素属于抗原,而乙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抗体.
(3)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体内记忆细胞就会迅速经增殖分化过程,形成大量的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4)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原因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河北武邑中学高二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不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一项是( )

A.血浆蛋白、O2和葡萄糖 B.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C.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D.肌肉注射青霉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仲元中学高一下期中考试理科生物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大麦高秆和小麦的矮秆 B.豌豆荚的形状和颜色

C.鸡的光腿与毛腿 D.人的身高和体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