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用纤维素酶处理一种生物细胞后,外层结构无明显变化,但能进行光合作用.此生物为(  )
A.酵母菌B.大肠细菌C.蓝藻D.水稻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用纤维素酶处理后,发现外层结构无明显变化”,说明如果该细胞外层具有细胞壁,其细胞壁成分不是纤维素,即不属于真核生物;又由于“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只能是蓝藻.

解答 解: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中的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大肠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蓝藻的细胞壁成分为肽聚糖,不能被纤维素酶水解,同时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水稻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可以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水解,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难度不大,解题关键是审清题意,同时区分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的区别;并能够通过“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进一步获得准确答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下列甲图表示洋葱根尖的不同区域;乙图表示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变化;丙图呈现的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一种物质变化和形态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②③④细胞形态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甲图中进行分裂的细胞集中在[③]分生区.
(2)研究表明细胞的呼吸速率在各时期是不同的,乙图中c阶段后期耗氧最多,这与分裂期需要大量的ATP(能量)相适应.
(3)乙图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较活跃的时期是a、c(填字母),这表明在该时期进行了大量蛋白质的合成.在e时期最活跃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4)丙图呈现了一种物质变化和形态变化过程,该过程的物质变化对应的是乙图中b(填字母);形态变化可描述为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粗变短形成染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
C.构成RNA分子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SARS病毒可观察到DNA和RNA分布在不同部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请用有关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图解回答第(1)至(3)小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②、③表示物质)
(1)图中A、B、C分别为下丘脑、甲状腺、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
(2)大脑皮层直接对A发生作用属于神经调节,垂体通过②对B发生作用属于体液(或激素)调节;当③分泌过多时,对A和垂体起抑制(填“抑制”或“促进”)作用.
(3)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请根据图解分析原因焦虑、紧张引起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后,淋巴因子产生减少,影响了特异性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不同细胞之间的功能差异主要取决于(  )
A.细胞大小B.细胞膜结构
C.细胞溶胶的成分D.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B.在“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通过预实验确定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
C.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一样”。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分钟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_________放射性会增高。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起着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现脱掉某50肽中的4个丙氨酸(相应位置如图所示),得到及几种不同的产物,其中脱下的氨基酸均以游离态正常存在.下列有关该过程产生的全部有机物中相关原子、基团或肽键数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肽键数目减少8个B.氢原子数目增加8个
C.氧原子数目增加8个D.氨基和羧基分别增加8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上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

C.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

D.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