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题目】小蚌兰叶片正面呈绿色,背面呈紫红色,常用作盆栽观赏。某兴趣小组为探究细胞液浓度大小进行了如下实验:

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制作小蚌兰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用显微镜观察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质壁分离程度;

将小蚌兰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中的清水换成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如下表(表示不能发生,“+”表示能发生,“+”越多表示程度越大),分析回答:

蔗糖浓度/ g·mL-1

0.20

0.25

0.30

0.35

0.40

0.45

0.50

0.55

质壁分离程度

+

++

+++

+++

1)选用小蚌兰下表皮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取决于____________(结构)。

2)实验步骤的正确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应转动____________进行调焦。

4)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液浓度与在__________之间的蔗糖溶液浓度相当。

5)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气孔张开程度越小甚至关闭。请据此拟定一个相关的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细胞的中央大液泡呈紫红色便于观察 细胞膜和液泡膜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多次 细准焦螺旋 0.35~0.40 g·mL-1 探究气孔开闭与细胞吸水失水的关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将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进行变形,以小蚌兰为材料来考查植物细胞结构、渗透作用的原理。

(1)小蚌兰下表皮细胞的中央大液泡呈紫红色便于观察,可以作为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好材料,植物细胞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由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其中细胞膜和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实验步骤④不能直接将清水换成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应该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多次。

(3)在低倍物镜观察到物体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应转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千万不能调节高准焦螺旋。

(4)分析表格可知,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在0.35~0.40 g·mL-1之间的蔗糖溶液中开始发生质壁分离,说明小蚌兰叶片下表皮细胞液浓度在0.35~0.40 g·mL-1之间。

(5)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气孔张开程度越小甚至关闭。故实验课题为:探究气孔开闭与细胞吸水失水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中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回答与稻田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1)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青蛙与稻飞虱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

(2)青蛙从稻飞虱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于__________________

(3)“退耕还林”后,稻田生态系统将演变为森林生态系统,这种演替类型是_________演替。人类活动“退耕还林”__________(填“改变”或“未改变”)了演替的速度;__________(填“改变”或“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4)与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_____________,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5)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稻田相比,森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油菜物种Ⅰ(2n=20)与Ⅱ(2n=18)杂交产生的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一个油菜新品系(注:Ⅰ的染色体和Ⅱ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不会相互配对)。

(1)秋水仙素通过抑制分裂细胞中________的形成,导致染色体加倍;获得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_______(会/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2)观察油菜新品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应观察______区的细胞,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中含有_______条染色体。

(3)该油菜新品系经多代种植后出现不同颜色的种子,已知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或r影响。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以下实验:F1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

①由实验一得出,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________

②分析以上实验可知,当________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

③有人重复实验二,发现某一F1植株,其体细胞中含R和r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其中两条含R基因),请解释该变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让该植株自交,理论上后代中产黑色种子的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浸泡处理过的某植物幼根、胚轴,5天后的生长情况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浓度(mol/L)

0

10-11

10-9

10-7

10-5

10-3

10-1

幼根(mm)

5.2

22.3

30.1

20.1

10.7

5.1

5.0

胚轴(mm)

6.1

8.6

11.7

32.3

23.5

11.6

6.0

(1)生长素浓度约为_______时对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胚轴生长最快的生长素浓度约为___

(2)题中的“处理”很可能是去掉幼根、胚轴的________,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____。因为它能产生_________,去掉后能保证所配生长素浓度不受影响。

(3)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研究发现该物种现存种群仍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而现存种群的衰退仅始于几千年前。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的事实说明,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____________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杂交育种是改良作物品质,提高农作物单产量的常规方法。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培养出新品种的方法

B. 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

C. 杂交育种除杂交选育新品种之外,杂交的另一个结果是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

D. 杂交育种的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动物2N=18的长尾与短尾是一对相对性状,毛的颜色有白色、褐色和黑色。下面是某同学做的两个遗传实验。

实验一:用纯合褐色个体与纯合的白色个体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F2中黑色个体:褐色个体:白色个体=9:3:4

实验二:纯合的雄性长尾黑色个体与纯合的雌性短尾白色个体杂交正交,纯合的雌性长尾黑色个体与纯合的雄性短尾白色个体杂交反交,F1均为长尾黑色个体,F1相互交配,F2中长尾黑色个体81只,长尾褐色个体27只,长尾白色个体36只,短尾黑色个体27只,短尾褐色个体9只,短尾白色个体12只。

请回答:

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长尾与短尾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是______。要得到实验一结果需满足的条件有:毛的颜色受两对基因控制,还需满足的条件是 至少写出两个条件

2从实验二分析,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判断的理由是______。

3某同学想通过观察精子形成过程中,四分体的形成情况来推测联会的染色体,是来自父方的染色体之间相互配对,来自母方染色体之间相互配对,还是来自父方的染色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之间配对。观察结果:

若形成 个四分体,则是来自父方的染色体之间相互配对,来自母方染色体之间相互配对。

若形成 个四分体,则是来自父方与来自母方染色体之间配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感锈病(ddtt)。现有三组实验:A组:DDTT x ddtt→F1(自交)→F2

B组:DDTT x ddtt→F1,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C组:对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等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A、B、C三组都出现矮秆抗锈病品种,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

(1)A组出现ddTT的几率是1/16。这种方法在遗传育种上属于______________,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

(2)B组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属于______________,原理是_____________

(3)C组出现的矮秆抗锈病是通过_____________实现的,这种方法在遗传育种上叫做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两个抗花叶病基因H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H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花叶病植株A(每个H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A自交,子代中抗花叶病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取植株A上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用荧光分子检测H基因(只要是H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获得植株A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B. 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C. 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D. 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