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据图示可知: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杂种植物细胞,具体过程包括诱导植物细胞融合成杂种细胞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杂种植株两过程.过程①是通过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a和b,过程②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成c,过程③是再生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d,过程④是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e,过程⑤是再分化生成完整植株.过程④和⑤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完整植株.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解答 解:(1)过程②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试剂)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在此之前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以除去细胞壁.离体的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培育成为杂种植株,此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过程⑤中细胞分裂以有丝分裂方式分裂.番茄--马铃薯”细胞是由番茄体细胞和马铃薯体细胞经过融合而成的,因此具有番茄和马铃薯的全部遗传物质.若番茄细胞内有m条染色体,马铃薯细胞含n条染色体,则“番茄--马铃薯”细胞内含m+n条染色体;若杂种细胞培育成为“番茄--马铃薯”植株为四倍体,此杂种植株的花粉是生殖细胞,由生殖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的生物体,不管含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
(2)如果形成c细胞的a、b细胞都是番茄细胞,则c具有番茄细胞两倍的染色体.那么更简单的得到番茄植株f的处理方法是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倍.
(3)当贴壁细胞分裂生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即会发生接触抑制现象;用胰蛋白酶可使组织细胞分散开来;
(4)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二者除了都需要增殖外,植物细胞不同于动物细胞的是还要进行脱分化和再分化.
(5)核移植时一般不选CD段细胞核的理由是传代培养10代以上,部分细胞的细胞核型可能会发生改变.
故答案为:
(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细胞的全能性 有丝分裂 m+n 单
(2)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
(3)接触抑制 胰蛋白酶
(4)脱分化和再分化
(5)细胞核型(染色体)
点评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的培养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意在考察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淀粉 圆点 | 实验处理方法 | 碘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
A |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 ? |
B |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 蓝黑色 |
C | 只有新鲜唾液 | 红棕色 |
D | 接种面包霉 | 红棕色 |
E | 只有2%蔗糖酶溶液 | 蓝黑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为BamH I,2为EcoR I,3为BamH I,4为Pst I | |
B. | 1为EcoR I,2为EcoR I,3为BamH I,4为Pst I | |
C. | 1为Pst I,2为EcoR I,3为EcoR I,4为BamH I | |
D. | 1为BamH I,2为EcoR I,3为Pst I,4为EcoR I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动物细胞融合也称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 | |
B. | 动物细胞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称为杂交细胞 | |
C. | 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方法的局限,使远缘杂交成为可能 | |
D. | 常用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手段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紫外线照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气孔导度变化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 B. | 温度升高导致细胞呼吸速率增大 | ||
C. | 温度升高导致细胞呼吸速率降低 | D. | 光照强度增加使光合作用速率增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 |
B. | 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 |
C. |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 |
D. | 房颤时细胞供能减少,可能与葡萄糖进入线粒体的速度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