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9.观察黑藻叶中叶绿体的实验,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詹纳斯绿B染液
B.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再用高倍镜观察
C.保持临时装片中有水状态
D.若视野比较暗,可调节反光镜和增大光圈

分析 叶绿体中含有色素,呈绿色,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不需要染色,使用显微镜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在用高倍镜观察.

解答 解:A、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A错误;
B、显微镜在使用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
C、观察叶绿体时,需要保持细胞的活生,故要随时保持装片中有水,C正确;
D、视野比较暗,可调节反光镜和增大光圈,使透过的光线增多,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叶绿体的观察和显微镜的使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以M、N表示)和几种内分泌腺(以甲、乙、丙、丁表示).据图回答:
(1)神经冲动在③④结构中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当乙分泌的激素过多时,血液中激素①的浓度会降低,[M]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3)当血糖浓度升高时,M某一区域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使丁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增多,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某校兴趣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实验:向甲、乙两气球中分别注入10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10mL加热煮沸后冷却的含死的酵母菌的培养液,再向气球中分别注入适量相等的氧气,扎紧气球,将整个装置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形成对照以消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实验误差
B.实验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烧杯内液面都没有发生变化
C.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培养液以确认是否进行的是无氧呼吸
D.该装置还可以用来“探究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最适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表示体液的什么成分?
A血浆、B组织液、C细胞内液、D淋巴.
(2)A和B液体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结构)完成的.
(3)A、B、C三处液体中O2浓度大小的关系是A>B>C.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A、B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该激素作用于d过程(d过程表示水的吸收),使d过程加强,尿量减少.
(5)体液中的K+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Na+主要存在于细胞內液中,体液中K+和Na+的平衡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来调节的.
(6)对糖尿病病人尿量多的解释是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使尿液浓度升高从而使尿量增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可运输营养物质到各个细胞
B.细胞中绝大多数的水以自由水的形式存在
C.种子休眠时通常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下降
D.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许多化学反应离不开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水稻的叶肉细胞和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共有的一组细胞器是(  )
A.叶绿体、大液泡、线粒体B.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
C.大液泡、核糖体、叶绿体D.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化学元素K与生物的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落叶中含量比植株上正常叶中含量低得多
B.土壤中一旦缺乏时,首先受到伤害的是老叶
C.在植物体内通常是呈离子状态存在,可以转移
D.植物体必须通过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蓝藻和酵母菌的比较,错误的是( )

A.二者的标志性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这两种细胞都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C.蓝藻中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酵母菌没有

D.在细胞分裂时,酵母菌有染色体的复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仲元中学高一下期末理科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做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时,分别同时从甲小桶和乙小桶抓取彩球50~100次,统计彩球组合为DD的比例为( )

A.1/3 B.1/5 C.1/2 D.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