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的探究历经了100多年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之中.在这期间,无数科学家积极投身该项研究之中并各自取得一定的进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蛋白质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抽提出蛙红细胞内所有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蛋白质分布于膜两侧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蛋白质都是运动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解:A、19世纪末,欧文顿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最终推测膜上含有脂质,A错误;
B、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内提取脂质,最终确定膜上的磷脂为双层,B错误;
C、1959年,罗伯特森获得细胞膜“暗﹣亮﹣暗”的电镜照片,认为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正确;
D、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膜上所有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运动的,D错误.
故选:C.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群落的演替
B.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会演替为树林
C.丘陵地带地震后会发生初(原)生演替
D.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细胞结构与功能和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叶肉细胞与绿藻、蓝藻细胞相比缺少中心体
B.细胞中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只在核糖体上进行
C.用甲基绿染色可以观察线粒体在细胞质中的分布
D.观察用苏丹III染色的花生子叶切片时,发现脂肪颗粒位于细胞间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维生素D进入细胞不需载体,也不需消耗能量,主要原因是( )
A.维生素D本身就是载体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维生素D是小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哪一实例能证明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
A.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太低会抽搐
D.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2,4﹣D对泰山女儿茶枝条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 )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2,4﹣D质量浓度/mg.L﹣1 | 0 | 50 | 100 | 200 | 400 | 800 |
生根数量/条 | 3.5 | 4.2 | 4.5 | 4.8 | 5.3 | 5.1 |
A.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B.生根数量随着2,4﹣D浓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C.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未经2,4﹣D溶液处理的泰山女儿茶枝条无法生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流感病毒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最小层次
B.甲型H1N1流感病毒具有细胞膜而没有核膜
C.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RNA位于其拟核中
D.为了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可用活的鸡胚细胞培养该病毒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