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科学家对鼠源杂交瘤抗体进行改造(如图所示),生产出效果更好的鼠--人嵌合抗体,用于癌症治疗.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鼠源杂交瘤抗体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根据预期嵌合抗体的功能,设计其结构,最终通过基因拼接,将鼠源抗体基因改造成鼠----人嵌合抗体基因,然后导入鼠淋巴细胞中使其表达.
(2)与图中启动子相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终止子是转录的终点;嵌合载体中还应含有标记基因,以便重组DNA的鉴定和筛选.
(3)图中“转染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图中的“抗体分泌细胞”是杂交瘤细胞(或浆细胞或B细胞).

分析 1、蛋白质工程的流程:预期蛋白质的功能→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操作生产预期的蛋白质.
2、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解答 解:(1)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鼠源杂交瘤抗体进行改造时,首先必须根据预期嵌合抗体的功能设计其结构.
(2)启动子上有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故与启动子相结合的酶是RNA聚合酶,终止子是转录的终点;嵌合载体中还应含有标记基因,以便重组DNA的鉴定和筛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常用显微注射法;抗体分泌细胞是杂交瘤细胞(或浆细胞或B细胞).
故答案为:
(1)嵌合抗体的功能 
(2)RNA聚合酶   转录   标记基因  
(3)显微注射法  杂交瘤细胞(或浆细胞或B细胞)

点评 本题考查了蛋白质工程的概念、流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利于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利于对学生能力诸如识图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有关目的基因的检测方法错误的是(  )
A.可以用DNA分子杂交B.可以用DNA分子与mRNA杂交
C.可以用相应的抗原抗体杂交D.不可以进行个体水平的鉴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肝移植后的患者因使用免疫抑制剂常出现细菌感染而使生存质量下降.有学者就细菌感染对移植肝免疫排斥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
(1)实验一:将若干健康、状况相似、体内无病原体的大鼠均分为G1、G2、G3三组.各组大鼠移植A类大鼠肝脏,肝移植术后处理方法见表1.处理n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排斥反应程度,结果如表2.
表1 肝移植术后的处理方法
组别注射试剂
G1生理盐水(灭菌)
G2大肠杆菌菌液
G3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
表2 肝移植术后的处理结果
组别排斥反应程度较轻个体比例排斥反应程度中等个体比例排斥反应程度较重个体比例
G1017%83%
G250%33%17%
G383%17%0
①移植器官中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②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减弱(加强/减弱)免疫系统功能.
③据表2可知,G1组免疫排斥反应最为强烈.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减弱大鼠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程度,但其作用较免疫抑制剂弱.
(2)实验二:提取实验一处理n天后各组大鼠的淋巴细胞,将其用A类大鼠细胞表面的某些蛋白质处理,之后置于CO2培养箱内培养.观察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相对值的大小用于反映经A类大鼠细胞表面某些蛋白质处理后的细胞增殖能力强弱).与G1组相比,G2组实验结果表明,细菌感染对大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有减弱作用.
(3)实验三:机体中的T细胞可以增殖分化为Th1和Th2两类细胞.Th1分泌的蛋白IFN-γ、Th2分泌的蛋白IL-4均可影响免疫排斥反应的程度.测定实验一处理n 天后各组大鼠淋巴细胞中指导上述蛋白质合成的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如表3.
表3 相关mRNA的相对含量
组别IFN-γ mRNA相对含量IL-4mRNA相对含量
G11.4900.887
G20.7051.741
G30.6302.039
由表3推测,与G1组相比,G2组和G3组大鼠促进了T细胞分化成为Th2细胞,减弱了T细胞分化成为Th1细胞.
(4)综合该系列实验的结果推测,细菌感染通过改变肝移植大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T细胞分化方向,导致其此类大鼠的免疫排斥反应程度降低.此项研究为患者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人类的遗传性疾病是很难用一般药物进行治疗的,基因工程的兴起迎来了基因治疗的曙光.基因治疗是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确认遗传性疾病的方法除了用基因芯片检测、生化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外,还可以通过家族系谱图(系谱调查法)方法来确定.
(2)治疗性基因的获得除了用限制酶从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来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方法获取,请你写出一种人工方法的途径蛋白质工程法(或反转录法)等;为提高治疗性基因的数量,可以采取PCR技术.
(3)靶细胞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你认为靶细胞一般应该有能分裂特点.
(4)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是显微注射;在转导细胞的选择鉴定中,除了用基因探针来检测DNA、mRNA外,还需要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蛋白质);当检测出细胞中已经具有目的基因,需要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增加细胞数量,然后再回输到病人体内.在上述培养基中通常需加入一种天然成分动物血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钙离子B.葡萄糖C.呼吸酶D.纤维蛋白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过程中蛋白质的形状要发生改变的是(  )
①酶与底物结合时酶蛋白的形状;
②细胞膜上载体与相应物质结合时载体蛋白的形状;
③肌细胞膜上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受体蛋白的形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用醋酸洋红法确定花粉发育时期的原理是(  )
A.醋酸洋红可使细胞全部着色
B.醋酸洋红可使单核期的细胞着色
C.醋酸洋红可使花粉细胞核着色
D.醋酸洋红可进入细胞显示放射性标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环境温度为25℃时,单位时间机体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
B.t1到t2间散热量增加是由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
C.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棉花的纤维有白色的,也有紫色的;植株有抗虫的也有不抗虫的.为了鉴别有关性状的显隐关系,用紫色不抗虫植株分别与白色抗虫植株a、b进行杂交,结果如下表.(假定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颜色和抗虫与否的基因可分别用A、a和B、b表示),请回答:
组合
序号
杂交组合类型子代的表现型和植株数目
紫色不抗虫白色不抗虫
1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a210208
2紫色不抗虫×白色抗虫b0280
(1)上述两对性状中,白色、不抗虫是显性性状.
(2)作出上述判断所运用的遗传定律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3)亲本中白色抗虫a的基因型是Aabb,白色抗虫b的基因型是AAbb,紫色不抗虫的基因型是aaB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