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5.神经元接受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离子分布发生改变
B.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C.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D.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解答 解:A、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离子分布发生改变,A正确;
B、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B错误;
C、兴奋的传递过程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ATP,C正确;
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内环境中Na+、K+的浓度变化可影响兴奋的产生,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调定点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体温调定点,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细菌感染能引起人体产生致热原而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进而导致发烧.图甲表示某发烧病人体温测量记录图,图乙表示此过程中的部分调节途径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器官,数字代表激素.请回答.

(1)体温调节过程中的产热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活动受激素及神经递质等信息分子的影响.
(2)图甲AB段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上移(上移、下移),使正常体温相当于寒冷刺激,引起图乙中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3)图甲BC段病人的体温调定点水平约为40℃,此时产热量等于(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4)图甲CD段病人大量出汗,如不及时补充水分,将引起图乙中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多,促进B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中激素①能特异性作用于B细胞的原因是B细胞膜上具有相应受体.
(5)图乙中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F的生命活动受②和④(用图中数字表示)的调节.
(6)图乙中A表示下丘脑,A对F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或体液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甲表示某种植物细胞,图乙表示酵母菌细胞,①~⑨表示细胞有关结构,图丙为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能量转换关系简图,A~G表示有关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结构⑤为胞间连丝,除与细胞间物质运输有关外,还具有信息交流(或信息传递)功能.将细胞甲、乙置于适宜浓度的纤维素酶、果胶酶溶液中保温15min后,再移至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甲、乙出现的变化分别为吸水胀破、基本不变.
(2)不同的光照强度主要影响甲细胞内叶绿体形成AC(D)(填丙图中字母A~G)的能力,进而影响对叶绿体基质中E(G)(填丙图中字母A~G)的利用.
(3)在500mL的烧瓶中,加入适量活化的酵母菌细胞和50mL质量分数5%的葡萄糖溶液,充分摇匀后,将瓶口密封静置.一段时间后,烧瓶内产生的CO2来自图乙中的⑤⑧(填标号).
(4)血球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某同学利用规格为1mm×1mm血球计数板,测定某酵母菌培养液的种群密度.其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分为16个小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将该培养液稀释100倍后,在计数室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80个,则1mL该培养液中有酵母菌约4×108个.
(5)自然条件下酵母菌和该种植物细胞都能进行的生理过程为BC
A.光合作用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C.基因表达        D.有丝分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甲:20世纪六十年代,一些科学家尝试将番茄和马铃薯杂交,试图培育出一种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的“番茄-马铃薯”植株,始终未能成功.
资料乙:经过长期的实验,科学家们采用体细胞杂交的方法,终于得到了“番茄-马铃薯”植株,可惜它并没有如科学家所想象的那样,地上长番茄,地下结马铃薯.
资料丙:英国一家公司耗时十年,在2013年完成了土豆和西红柿的完美嫁接,开发出一种新的植物,可同时结出西红柿和土豆.收获时只需将植物连根拔起,就可在枝头收获西红柿,在根部摘取土豆.
(1)资料甲中,科学家们始终未成功的原因是番茄和马铃薯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资料乙中,在进行体细胞杂交之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获得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再诱导其融合.
(3)对资料丙中的植株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大量“番茄-马铃薯”植株?不能;对三倍体西瓜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大量三倍体西瓜苗?能.
(4)动物细胞也能进行融合,常用的诱导融合因素有PEG、电激和)灭活的病毒.动物细胞融合最重要的应用是利用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长期以来人们获得抗体的方法是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抗原,从动物血清中分离出抗体.这种方法不仅产量低、纯度低,而且制备的抗体特异性差.单克隆抗体可用来制成“生物导弹”杀灭癌细胞,“生物导弹”中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是将药物定向带到癌细胞所在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0.某生物科技小组的同学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下列有关此实验历程的阐述中,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既可以起到选择培养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鉴别培养的作用
B.纤维素的分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能与刚果红作用形成红色的复合物
C.涂布平板时,应用涂布器沾少量菌液并转动培养皿以使菌液涂布均匀
D.应只选择平板中有较大透明圈的菌落进行计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小鼠是动物实验的常用材料,请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科学家将牛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的受体细胞,经培养得到了体型巨大的“超级小鼠”.
材料2:利用灭活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反复多次注射到小鼠体内,待小鼠血清中抗体检测呈阳性时,在将小鼠体内取得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终得到单克隆抗体.
(1)材料1中常用小鼠的受精卵做受体细胞;将重组细胞培养至桑椹胚(囊胚)(时期)时,可植入代孕母鼠的子宫内,重组胚胎在子宫内不会死亡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2)材料2中来自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的化学诱导剂是聚乙二醇(PEG).若细胞两两融合,会产生3种融合细胞.
(3)经筛选得到的杂种细胞,还需经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才能得到数量足够且能产生专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4)杂交瘤细胞可在体外大规模培养,最后从培养液中获得单克隆抗体.这样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山葡萄又名野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山葡萄喜生于针阔混交林缘及杂木林缘,在长白山海拔200-1300米间经常可见,主要分布于安图、抚松、长白等长白山区各县.山葡萄是酿造葡萄酒的原料,所酿的葡萄酒酒色深红艳丽,风味品质甚佳,是一种良好的饮料.
(1)快速大规模繁殖山葡萄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此方法的关键两步是使离体的葡萄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脱分化;使愈伤组织重新形成根、芽等器官的过程叫再分化;培养过程,如果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素,则有利于分裂但不分化.
(2)利用上述方法对选取的外植体葡萄枝条消毒,先放入体积70%的酒精中消毒,再放入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几分钟.
(3)酿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先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然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发酵时要控制的温度为18-25℃.检测酒精的原理是: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3.关于各项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将大蒜根尖制成装片后再进行低温处理
B.探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关系的实验中,用不同体积的琼脂块来模拟细胞大小
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
D.细胞中的染色体经龙胆紫溶液染色后,可以观察到其在有丝分裂各时期中的形态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近年,伴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加重,还有过度的玩电子游戏、看电视等,导致许多青少年的视力下降,你认为学生视力下降是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  )
A.晶状体凸度变小B.视网膜脱落
C.晶状体凸度变大D.结膜结构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