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20.将一个有10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其中含有鸟嘌呤20个,放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复制两次,问所有的子代DNA中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  )
A.30B.60C.90D.120

分析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同时非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一半.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解答 解:(1)该DNA分子中含有100个碱基,其中含有鸟嘌呤2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DNA分子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为50-20=30个.
(2)DNA复制两次后共形成四个DNA分子,但是这四个DNA中保留了亲代DNA的两条链,所以相当于新形成了3个DNA分子,只有这三个DNA分子中才有放射性标记的原料,亲代DNA的两条链中不含有放射性原料.因此,所有的子代DNA中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30×3=90个.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识记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掌握DNA半保留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应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量,同时其自身含量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为了验证上述结论,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料料:15只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雄兔,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注射器等.
(1)实验思路:
①将15只雄兔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测定各组每只兔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记录数据并计算各组平均值.
②甲组每只兔注射等量适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乙组毎只兔注射等量适量的甲状腺激素,丙组每只兔注射等量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③待实验兔安静后,在相同条件下定时连续测定甲组每只兔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乙组的促甲状躲激素含量、丙组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④记录各组测得的数据并计算各组平均值.
(2)结果预测:设计不同坐标系,以曲线形式预测乙、丙的实验结果.
(3)促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和分泌外,还具有调节(维持)甲状腺的形态发育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图示为人体内核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图中⑤表示基因2发生突变后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②过程所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B.基因1和基因2一般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的同一个细胞中
C.图中①过程需RNA聚合酶的催化,②过程需tRNA的协助
D.④⑤过程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如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甲生态系统中,A、B、C、E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①与④⑤⑥⑦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2)参与过程⑦的主要生物类群除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要调查研究后者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能量的流动途径,则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归入⑨(填序号)来计算.
(3)图乙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鱼类与螺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与捕食.
(4)调查该湿地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从2008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体外处理“蛋白质-DNA复合体”获得DNA片段信息的过程图,叙述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过程①②两种酶的作用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B.若该“蛋白质-DNA复合体”是染色体片段,则可能存在于产甲烷杆菌中
C.过程①的酶作用于非结合区DNA的磷酸二酯键
D.如果复合体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则其识别结合的序列是mRNA的起始密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法医曾发现,冻死者死前会感觉炎热,反而脱去衣服、鞋袜,全身裸露,或将衣服翻起,暴露胸腹部,或仅穿内衣裤,此现象称为反常脱衣现象.据推测,该现象出现与其临死前体温调节失常有关.图为人体体温调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A-H标示结构,a-d表示物质)
(1)人体在安静情况下主要产热的器官是肝脏
(2)图中标示G代表肾上腺,a的名称是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3)正常情况下,肌体在寒冷环境初期,体内物质b含量的变化是升高(升高/不变/降低),结构E和F会出现的现象是立毛肌收缩(及)及骨骼肌非自主颤栗(可以互换)
(4)长时间严寒中,反常性脱衣现象出现是由于图中[A]下丘脑结构功能失常导致,对于此时人体出现现象推测正确的是D
A.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非自主颤栗,体温上升
B.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停止非自主颤栗,体温下降
C.皮肤血管舒张,骨骼肌非自主颤栗,体温上升
D.皮肤血管舒张,骨骼肌停止非自主颤栗,体温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下图是有关人员研制生产抗某种病毒的SI蛋白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流程,请回答:

(1)获得能与质粒重组的SI蛋白基因的方法是用同种限制酶切割运载体和外源DNA分子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经过过程①获得的重组质粒上有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其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
(2)在过程③中,SI蛋白的作用是作为抗原刺激小鼠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浆细胞
(3)把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前要用Ca2+(CaCl2)处理大肠杆菌,使之成为感受态细胞,过程④诱导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PEG)、灭活的病毒、电激等;
(4)过程⑤可通过营养液的培养来完成,培养过程中必需通入的气体是95%空气和5%的CO2.最终获得的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化学性质单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河北省高三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析下面的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甘油、苯进入细胞的方式与①相同

B.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与③相同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与④相同

D.图中②、③、④过程可以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①过程不能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华侨中学高三开学检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应分别用32P和35S标记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

C.可在完全培养基上培养所需噬菌体

D.32P和35S可分别用来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