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有人想用含32P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关于此次实验的做法及分析正确的是
A.需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
B.需用已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C.若此次实验上清液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D.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答案】C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养基进行培养,故A错误。应是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故B错误。噬菌体在侵染时只有头部的DNA进入到细菌,放射性应在沉淀物中高,如果上清液中出现了放射性,很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大肠杆菌裂解,故C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让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开,离心的目的是让大肠杆菌和较轻的噬菌体分开,故D错误。
分组 | 结果 | 结果分析 | |
对比实验(相互对照) | 含32P噬菌体+细菌 | 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 | 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 |
含35S噬菌体+细菌 | 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 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重金属离子会导致蛋白质分子变性.为验证铜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已知SO42﹣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实验步骤 | 试管甲 | 试管乙 |
步骤1 | 加入1%CuSO4溶液和pH为6.8的缓冲液各1Ml | 加入 |
步骤2 | 各加入1%的淀粉酶溶液1mL,混匀后放置一段时间 | |
步骤3 | 各加入1%的淀粉溶液1mL, | |
步骤4 | 取出试管,各加入1%的碘溶液3滴,观察颜色变化 |
请回答:
(1)实验中设置试管乙的目的是 ,“实验步骤”中A处应为 ;B处应为 .
(2)预测实验结果是:试管甲 ,试管乙 .
(3)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 .
(4)有同学提出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用上述步骤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应使用 检测,水浴加热后观察是否出现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要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完整植株,下列哪项是不需要的( )
A. 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 离体状态
C. 导入外源基因 D. 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B. 胃蛋白酶需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消化道
C. 氧气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肺泡上皮细胞
D. 水盐调节过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属于被动运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生态系统有关问题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故其调节能力比森林生态系统强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D.被汞轻度污染的水体中,生物体中含汞量最多的是营养级最高的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稳态即系统内的各种组成成分及含量不再发生变化
B. 人体内环境pH值、渗透压等保持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 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
D. 个体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稳态都有赖于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D.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
B. 甜味肽的分子式为C13H16O5N2,则该甜味肽是一种二肽
C. 某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N2O5,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为﹣CH3)和另一种氨基酸X,则X的化学式应该是C5H9NO4
D. n个氨基酸共有m(m>n)个氨基,则由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非环状多肽中氨基的数目为m﹣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A.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C.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 D.影响RNA分子的远距离转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