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下列所示基因组成的生物个体自交,其子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是(  )
A.B.C.D.

分析 9:3:3:1=(3:1)(3:1),也就是如果两对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双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 解:A、AABbDd$\stackrel{?}{→}$9AAB_D_:3AAB_dd:3AAbbD_:1AAbbdd,A正确;
B、AAbbDd$\stackrel{?}{→}$3AAbbD_:1AAbbdd,B错误;
C、基因型为$\frac{\underline{\;AB\;}}{ab}$$\frac{\underline{\;D\;}}{D}$,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自交的结果为:

$\frac{1}{2}$$\frac{AB}{\;}$$\frac{D}{\;}$$\frac{1}{2}$$\frac{ab}{\;}$$\frac{D}{\;}$
$\frac{1}{2}$$\frac{AB}{\;}$$\frac{D}{\;}$$\frac{1}{4}$$\frac{\underline{\;AB\;}}{AB}$$\frac{\underline{\;D\;}}{D}$$\frac{1}{4}$$\frac{\underline{\;AB\;}}{ab}$$\frac{\underline{\;D\;}}{D}$
$\frac{1}{2}$$\frac{ab}{\;}$$\frac{D}{\;}$$\frac{1}{4}$$\frac{\underline{\;AB\;}}{ab}$$\frac{\underline{\;D\;}}{D}$$\frac{1}{4}$$\frac{\underline{\;ab\;}}{ab}$$\frac{\underline{\;D\;}}{D}$
后代会出现3:1的分离比,如果发生交叉互换,后代也不会出现9:3:3:1的分离比,C错误;
D、基因型为$\frac{\underline{\;AB\;}}{ab}$$\frac{\underline{\;D\;}}{d}$,可以把$\frac{AB}{\;}$等价为$\frac{C}{\;}$,把$\frac{ab}{\;}$等价为$\frac{c}{\;}$,则基因型转化为CcDd,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自交的结果为9:3:3:1,如果发生交叉互换,自交的结果不是9:3:3:1,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杂合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时要求注意等位基因的位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省高二上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1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1中乙).图2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图一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c点之前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山东省南校高一上10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向2毫升蛋白稀释液中先加0.1g/mL的NaOH溶液,振荡均匀后,再加入3~4滴0.05g/mL的CuSO4溶液

B.向2毫升蛋白稀释液中先加0.1g/mL的NaOH溶液,振荡均匀后,再加入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

C.向2毫升蛋白稀释液中先加0.01g/mL的CuSO4溶液,振荡均匀后,再加入3﹣4滴0.1g/mL的NaOH溶液

D.向2毫升蛋白稀释液中同时加0.1g/mL的NaOH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下丘脑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中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
(1)下丘脑可通过分泌相关激素以调节人体肾上腺皮质细胞的分泌活动,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研究发现,若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异常,淋巴因子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导致B淋巴细胞细胞的增殖分化受阻,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该实例说明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着内环境稳态.
(2)下丘脑某些区域可参与维持血糖含量,是因为这些区域能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激素)的分泌.如果下丘脑该区域被破坏,血糖调节能力不会完全丧失,原因是血糖浓度变化和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可刺激胰岛B(或A)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
(3)某人头部遭受创伤导致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大量破坏,出现明显的多尿现象,请解释原因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大量破坏时,其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研究人员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含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环境温度(℃)实验结果
BAT含量(g/100g体重)下丘脑中TRH含量(pg/mg蛋白)血浆中甲状腺激素含量(ng/mL)
240.3386.730.55
40.2763.940.76
(1)长爪沙鼠的温度感受器受寒冷刺激产生兴奋时,该部位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当相应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后,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从而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肌肉、肝脏等产热增多(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2)与正常的长爪沙鼠相比较,破坏了下丘脑的长爪沙鼠,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对恒定之外,还会因不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而导致尿量增加.
(3)实验表明,长爪沙鼠在寒冷条件下能通过增加脂肪消耗量来维持体温.该过程中,能直接提高褐色脂肪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根据实验结果推测,②组长爪沙鼠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①组高.②组长爪沙鼠下丘脑中TRH含量比①组低,最可能的原因是寒冷刺激促进下丘脑释放TRH进入血液中,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如图是细胞有丝分裂几个时期的示意图,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期的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单体
B.②期与③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相等
C.④期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D.③期是观察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1和2、3和4各是一对同源染色体,1和3、1和4、1、4和2、3是非同源染色体;
(2)图1中共含有2个四分体,1个四分体中含有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3)图2表现交叉互换现象,从时间上看,该过程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从范围上看,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4)由图2可知,等位基因可位于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上;
(5)判断下列有关叙述的正误:
①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错误;
②形态、大小不同的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错误;
③同源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一定相同错误;
④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表示我国南海某岛屿上某种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整个岛屿上的东亚飞蝗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岛上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化并未呈现“J”型曲线,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东亚飞蝗数量为K2(填K、K1、K2、0).干旱能抑制导致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1.
(2)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屿上的一个群落逐渐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这个现象称为群落演替.
(3)若该曲线表示生态系统中某大型肉食动物(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数量变化,a点的外界因素变化导致幼年个体大量死亡,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曲线变化为Ⅲ,数量接近于K2,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一定都会表达
D.该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