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编号 | 甲 | 乙 | 丙 |
半透膜面积 | S | $\frac{S}{2}$ | S |
蔗糖溶液体积 | T | T | 2T |
分析 据图表分析,漏斗内液面高度变化快慢与水分的渗透速率有关,但高度大小最终取决于水分渗透总量,而水分渗透总量和蔗糖溶液的量正相关.丙的半透膜面积为S,水分渗透速率较快,体积为2T,水分的渗透总量最大,因此最终漏斗液面高度最高;而甲和乙蔗糖溶液的体积都为T,最终水分渗透总量一样,所以漏斗液面高度最终一样,但甲的半透膜面积为S,是乙的2倍,因此刚开始一段时间水分渗透速率较快,液面高度上升教乙快,最终是一样.
解答 解:(1)结合图与表分析如下:由于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甲、乙装置的蔗糖溶液体积相同,甲装置半透膜的面积是乙装置半透膜的面积的2倍,故相对乙装置而言,甲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较多,导致液面上升速度较快,但由于两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相同,最终漏斗颈的液面高度持平,则甲对应曲线2,
(2)由于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蔗糖分子不能透过,甲、乙装置的蔗糖溶液体积相同,甲装置半透膜的面积是乙装置半透膜的面积的2倍,故相对乙装置而言,甲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较多,导致液面上升速度较快,但由于两装置漏斗内蔗糖溶液的体积相同,最终漏斗颈的液面高度持平,则乙对应曲线3.
故答案为:
(1)曲线2
(2)曲线3
点评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解题的关键是漏斗内液面高度变化快慢与水分的渗透速率有关,但高度大小最终取决于水分渗透总量.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吉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4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在农业生产中发现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
(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_____________处理。
(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为______体培养基。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常用 消毒。
(3)在第2次及其后划线时总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的原因是 。
(4)培养后发现,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
(5)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___,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___________,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遗传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改变,如先天性心脏病就是一种遗传病 | |
B. |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 |
C. | 人类基因组测序只需测定23条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 | |
D. | 对血友病女性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治愈后,她再与一正常男性结婚,所生儿子不会再遗传其血友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实验组 | 5分钟 | 再过5分钟 | 滴加清水5分钟 | |
① | 0.3g/mL蔗糖溶液 | x | 无变化 | 质壁分离复原 |
② | 0.5g/mL蔗糖溶液 | 质壁分离 | y | 无变化 |
③ | 1mol/L KNO3溶液 | 质壁分离 | 质壁分离复原 | z |
④ | 1mol/L醋酸溶液 | 无变化 | 细胞大小无变化 | 细胞大小无变化 |
A. | x为质壁分离,因为细胞壁伸缩性弱于原生质层 | |
B. | y为质壁分离,可能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 |
C. | ③组最初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的同时,细胞就会主动吸收K+、NO3- | |
D. | ④组无变化是因为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可维持细胞渗透压 | |
B. | 脂质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 |
C. |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物质交换有关,而与生物催化作用无关 | |
D. | 洋葱根尖细胞无叶绿体,但根尖细胞可培养出含叶绿体的个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一定取自根 | B. | 乙不可能取自于根 | ||
C. | 丙可能是死细胞 | D. | 甲可能取自于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