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3.安祖花、蝴蝶兰等洋花卉,过去主要靠进口,因其价格昂贵,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几年我国科技工作者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温室大棚内生产出大量质优价廉的各种“洋花卉”,满足了市场需求.如图所示是蝴蝶兰芽尖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试管苗的培育过程.

(1)芽尖组织在接种到培养基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整个组织培养过程需无菌操作,并控制好各个时期的培养条件.
(2)从高度分化的“芽尖组织”繁殖出大量具有亲代优良性状的蝴蝶兰植株,充分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
全能性.
(3)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且便于自动化管理(且经济效益可观).
(4)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你认为引进“洋花卉”应注意什么?
(5)人们利用此项技术,已成功获得人工种子,人工种子应取上图c试管中的培养物进行进一步处理,此时培养物叫胚状体.此过程培养的细胞始终受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
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包括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等)、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解答 解:(1)为预防杂菌的感染,芽尖组织在接种至培养基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整个组织培养过程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并严格控制好各个时期的培养条件.
(2)从高度分化的“芽尖组织”繁殖出大量具有亲代优良性状的蝴蝶兰植株,说明单个细胞也能发育成完整的生物体,故充分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植物组织培养的优点是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且便于自动化管理(且经济效益可观).
(4)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应对引进持谨慎态度,以“洋花卉”本身及其附带生物(如寄生在洋花卉上的各种生物)不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入侵)为标准.
(5)人工种子应取上图c试管中的培养物进行进一步处理,此时培养物叫胚状体.此过程培养的细胞始终受植物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
(1)消毒   无菌
(2)全能性
(3)取材少,培养周期短,繁殖率高,且便于自动化管理(且经济效益可观)
(4)应对引进持谨慎态度,以“洋花卉”本身及其附带生物(如寄生在洋花卉上的各种生物)不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入侵)为标准
(5)c   胚状体 植物激素

点评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湖北省高二春季期中联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不可能发生( )

A.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简单变复杂 B.群落中动物物种丰富度由低变高

C.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由弱变强 D.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总量由少变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如图1是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干扰素的简化流程.请分析回答:
(1)过程①使用的限制酶酶能使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化学键)断开.运载体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DNA片段的黏性末端就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而结合. 过程②需要用到DNA连接酶.
(2)图中A的名称是重组质粒,A上应有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以驱动干扰素基因转录,该部位称为启动子.
(3)为直接检测干扰素基因是否转录,可从细胞中提取RNA与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目的基因作的探针进行分子杂交.
(4)利用PCR扩增仪大量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要有一段是已知的,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除了该物质和目的基因外,扩增仪中还需加入四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Taq酶)酶,并适时调整温度,才能使目的基因数量成指数式增长.
(5)在该工程中所用的基因“剪刀”能识别的序列和切点是-GGATCC-.请在图2中画出质粒被切割形成黏性末端的过程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以下情况,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21三体综合症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
②染色体上DNA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③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
④花药离体培养后长成的植株;
⑤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结合.
A.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图甲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图乙、图丙为图甲中某--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分析.

(1)图(甲)中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正电位.
(2)图(甲)中共有突触5个;位于神经中枢内的细胞体有3个;如果
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表示错误的是A.C.D(填箭头旁字母)
(3)乙表示的结构名称是突触,可从[⑤]突触小泡中释放到③中的物质需要穿过0层膜.
已知⑤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②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②神经元持续兴奋.
(4)丙中兴奋的传递的方向是G→F→H (用字母、箭头表示).
(5)下图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栎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高于(或“大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豌豆素是野生型豌豆天然产生的一种抵抗真菌侵染的化学物质.已知决定产生豌豆素的基因A对a为显性,但另一对等位基因B、b中,显性基因B存在时,会抑制豌豆素的产生.研究人员用两个无法产生豌豆素的纯种(突变品系1和突变品系2)分别与纯种野生型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
组别亲本F1表现型F2表现型
突变品系1×野生型有豌豆素3/4有豌豆素,1/4无豌豆素
突变品系2×野生型无豌豆素1/4有豌豆素,3/4无豌豆素
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无豌豆素3/16有豌豆素,13/16无豌豆素
(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野生型、突变品系1、突变品系2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 aabb AABB.
(2)若从第Ⅰ、Ⅲ组的F2中各取一粒均能产生豌豆素的豌豆,二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frac{5}{9}$.
(3)为鉴别表中第Ⅱ组F2中无豌豆素豌豆的基因型,研究人员利用该豌豆自交,并进行了相关统计,请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①若后代全为无豌豆素植株,则其基因型为AABB;②若后代出现有豌豆素植株(或有豌豆素植株与无豌豆植株之比为1:3),则其基因型为AABb.
(4)进一步研究表明,基因A是通过控制酶A的合成来催化一种前体物转化为豌豆素的.而基因B、b本身并不直接表达性状,但基因B能抑制基因A的表达.请尝试用概念图的方式(文字加箭头的形式)解释上述遗传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有关DNA粗提取与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新鲜猪血代替鸡血做实验材料
B.所得到的含DNA的黏稠物应加入到0.14mol/L的NaC1溶液中继续提纯
C.提取含DNA的滤液可用菠菜加入一定量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研磨
D.在含DNA的NaC1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一段时间后溶液会变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关于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所示的生物细胞无真正的细胞核
B.mRNA上的密码子均能在tRNA上找到相对应的反密码子
C.该图表示的是DNA复制和转录
D.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还需要解旋酶、DNA酶等相关的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