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0.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 解:A、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正确;
D、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研究发现,相同量的葡萄糖分解时,无氧呼吸过程产生的ATP与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之比为1:19.下列关于ATP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丙酮酸和[H]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醇和CO2的过程中无ATP的产生
B.ATP分子中的A为腺苷,一分子腺苷与一分子磷酸结合后可参与RNA的构成
C.人在剧烈运动下,每分钟约消耗0.5kg ATP,释放的能量为30.54kJ×0.5=15.27kJ
D.可推测产生相同的ATP,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1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细胞分裂时期与同原染色体对数的关系曲线图,理解错误的是(  )
A.A-E 段细胞完成有丝分裂过程
B.F-H 段内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B 点和H点都发生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
D.H-I段细胞有可能含2个染色体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物镜,③④表示目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象.下面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观察物镜丙时应选用甲中①④⑤组合
B.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C.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倍
D.若丙图观察到的细胞是位于乙图右上方的细胞,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研究所取得的可能成果是(  )
①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②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各项中,都含有肽键的一组是(  )
A.载体、性激素B.生长激素、胰岛素C.脂肪、维生素D.肌蛋白、纤维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实验小组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变化如图.请回答问题.
(1)培养液中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释放能量(ATP).
(2)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尿素含量增加了,由此可以推测尿素是细胞代谢(代谢)的产物.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中A表示氨基,D表示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3个氨基酸分子失去2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
(3)图中表示R基的字母BCG,表示肽键的字母是EF,含有2个羧基.
(4)该化合物是由2种氨基酸组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所示图1~5是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几幅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1、2比较说明了“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是: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并抑制侧芽的生长
B.图3中根向地、茎负地生长,均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功能具有两重性
C.图4表示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除草的原理,则①、②分别代表双子叶杂草和单子叶农作物,且施用的最佳浓度是C点所对应的浓度
D.图5中,若背光侧的浓度是M,则向光侧的浓度为(m,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