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考点: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①是神经纤维细胞膜,②是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③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释放依赖于膜的流动性,以胞吐的形式排到细胞外,且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倒转,④是突触前膜,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细胞膜,⑤是突触间隙,内含组织液,形成神经细胞的内环境,⑥是突触后膜,其上含有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
解答: 解:A、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方向一致,由c→b,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本题结合突触结构图,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生物组织中的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豆种子蛋白质含量高,是进行蛋白质鉴定的理想植物组织材料
B、鉴定还原糖的试剂是斐林试剂,鉴定蛋白质的试剂是苏丹Ⅲ
C、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D、脂肪鉴定中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所有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可以说明(  )
A、古代脊椎动物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B、凡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最初的生命进行有性生殖
D、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含有35S标记了的T2噬菌体去侵染细菌,一段时间后,发现35S出现在(  )
A、细菌外的噬菌体外壳中
B、细菌内的噬菌体外壳中
C、细菌内所有噬菌体的DNA分子中
D、细菌内部分噬菌体的DNA分子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假设马(2n-64)的毛长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长毛对短毛是显性.某杂合体所有成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共有16个控制毛长度的基因,共有a条染色体,则经减数分裂后,最多能形成b个含控制短毛基因的卵细胞;这些卵细胞中含有c种核苷酸.下列有关a、b、c的说法,正确的是(  )
A、64、4、5
B、128、8、4
C、256、8、4
D、256、4、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被动运输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D、①中内容物一定使b兴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是动、植物细胞的边界
B、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
C、生物膜由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组成
D、细胞膜可以完全抵御病毒的入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细胞中都存在内质网
B、线粒体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C、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溶酶体可以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植物幼茎中,为什么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可能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合成较背光侧少,二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较背光侧快,三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然后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其中c和d用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将胚芽鞘分割.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琼脂块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所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
(1)将a、b、c、d 4组进行比较,可以说明什么?
 

(2)要达到实验的目的,仅有上述的4组实验是不够的,至少还应增加两组实验.请模仿图1,在下面方框内画出简图2表示所增加两组实验e和f的步骤.
 

(3)如果所增加的e和f两组实验结果为
 
,则可得出“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在背光侧的分布比向光侧的要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的缘故”的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