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通小麦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共7条染色体
B.将配子直接培养成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
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可育种子
D.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来实现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海南国兴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是试管婴儿培育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中可通过注射促性腺激素增加排卵数量
B.过程②在培养细胞的培养液中就可以完成
C.过程③的培养液中应该添加动物血清
D.过程④成功的条件之一是受体对供体胚胎没有排斥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云南曲靖第一中学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有原油泄露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污染的土壤中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筛选出高效降解原油的细菌、经过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实验过程如图13所示,请分析回答:
(1)如图甲、乙是采用纯化微生物培养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解,请分析接种的具体方法。
图A所示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图B所示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
(2)在筛选过程中,应将___________接种于以_____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现有 土壤浸出液,用无菌吸管吸取 液样至盛有 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稀释倍。各取 已稀释 倍的水样分别接种到图 的三个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 、 、 ,则每升原土壤浸出样液中菌体数为_________________。
(4)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5)为筛选出高效菌株,可比较单菌落周围透明带区域的大小。一般透明带区域越大说明该菌株降解原油的能力_________________。
(6)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溶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整,接种前要进行__________,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中,一定要注意在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云南曲靖第一中学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人体内发生的某种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各种免疫细胞,其中能特异性识别1的包括甲、丙、戊、丁
B.丙→丁、丙→戊以及戊→丁的过程都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并且当1的种类不同时,选择表达的基因也存在差异
C.2作用于1的过程中存在特异性识别,而且1的清除与细胞的凋亡有关
D.1可以是某些蛋白质,每一次的侵入都可以通过作用于戊,使免疫的速度加快,强度更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云南曲靖第一中学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示意图,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都可发生①~③过程
B.高度分化的细胞中只发生②和③过程
C.①~④过程均可以发生在体内
D.①②④⑤过程都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云南曲靖第一中学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癌基因是细胞癌变时产生的 B.记忆细胞无增值分化能力
C.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D.分裂期的细胞不合成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6届四川省高三“三诊”模拟理综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男性基因型为TtRr(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他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为C1和C2。那么,在无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B.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并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1和A2
C.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D.就上述两对等位基因而言,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B1和B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