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970年,科学家所做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的试验现象证明细胞膜具有   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2          模型。

 

【答案】

流动性(2分)    流动镶嵌(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教材可知,科学家所做的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试验的试验现象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膜模型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9江苏金坛调研)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为二则科技信息:

⑴ 美国加洲大学的科学家在研究生长在墨西哥互哈卡山麓的野生玉米后发规,这种玉米含有包括苏云杆菌(一种产生抗虫毒蛋白的细菌)基因在内的转基因作物的基因,由此可见①转基因作物的基因可传播到野生植物中②转基因作物可对天然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构成威胁③为防止基因污染,应当禁止转基因作物的推广④转基因作物不是洪水猛兽,自然的杂交过程实质是一个长期的转基因过程, 两者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无须限制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推广(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⑵ 1970年,美国的玉米由于受到一种叶菌病的危害而严重减产。后来在墨西哥发现了对这种病菌有抗性的植株,从而为改良玉米品种找到了必要的基因。这一事实说明了野生生物基因库所表现的(     )

A.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                  B.生态效益越来越显著

C.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                  D.资源效益越来越显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4届浙江省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资料:一些调查表明,从1970年开始世界上有许多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有人怀疑,大气自氧层的破坏可能与这一现象的成因有关联。为了证实这个假设,科学家在某在地区采集了能在当地繁衍的蝾螈、蟾蜍和青蛙3种两栖类的受精卵,分别放在纱网制的笼中(纱网对受精卵及胚胎发育没有不利影响),每笼各100粒受精卵,置于当地的池塘中。笼子共分成3组:A组笼子上方加了一层透明玻璃隔板,用以阻挡紫外线;B组笼子上方没有隔板,可以直接受到日光的照射;C组笼子上方加了一层不能阻挡紫外线的透明塑料板(如图所示)

实验重复进行了数次,最后的实验结果(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率/%)如下表所示。

分组

蝾螈

蟾蜍

青蛙

A

40±5

12±3

10±1

B

90±6

38±3

40±4

C

88±4

39±4

37±5

科学家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造成这些受精卵或胚胎残废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池塘中原有微生物的感染。

请分析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假设,研究者要证实导致两栖动物减少的生态因素是                   ,该因

素对两栖动物有                   会产生不利影响。

(2)若以A为实验组,较为合理的对照组应该是                   组。就表中数据来

看,实验结果是                   (支持/不支持)假设的。B、C组的设计能够排除  

等生态因素的影响。

(3)综合本实验研究结果(死亡率统计及死因调查)。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与两栖动物数量减少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推断是:臭氧层的破坏使                   过强,导致两栖类受精卵或胚胎的              力减弱,最终导致              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