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
A.B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C.吞噬细胞D.浆细胞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处在不同发育期,含水量基本一样
B.细胞中无机盐离子的含量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C.蛋白质具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和酶等
D.DNA与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1)科学家用菠菜作实验材料,首次研制成功一种固态太阳能电池。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一部分叶绿素a能把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传输到有机半导体上,完成电池的生成。在这一过程中,直接参与电池生成的结构是叶绿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菠菜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氧气条件下,测定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值),其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分析回答:
①为了使实验数据真实反映呼吸强度的变化,该实验应在_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②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在温度、氧含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③表中数据反映: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探究菠菜叶呼吸的最适温度,应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范围内再设置系列温度梯度进行试验。
④就图中数据分析,蔬菜贮藏的最佳环境条件是______;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的密闭透明玻璃装置内放有萌发的种子(下铺一层吸满水的棉布)和一绿色盆栽植物。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萌发的种子可使装置内的________增加,进而有利于盆栽植物的________。
(2)若棉布吸的水用18O标记,而用于浇盆栽的水中不含18O,一段时间后发现盆栽植物合成的葡萄糖中含有18O,则该过程中,18O所经历的物质依次为________(用化学式和箭头表示)。
(3)如果把通气孔堵塞,一段时间后,盆栽植物叶绿体中C3含量较通气孔堵塞前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C3含量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利用图示装置来检测该盆栽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则如何操作?(写出简要思路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某种植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其复原过程中,测得的该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实验通常选用成熟的植物细胞
B.0~4 min内,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C.若适当降低A溶液的浓度,则曲线中a点可能下移
D.ab段曲线表明细胞吸水能力在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萃取过程中应避免明火加热,而采用水浴加热的原因是( )
A.水浴加热不易破坏胡萝卜素分子的结构
B.水浴加热是为了保证提取的物质充分溶解在萃取剂中
C.防止明火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D.明火加热容易引起有机溶剂燃烧,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 3 种状态的细胞,如图所示,你认为这 3 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
A. B<A<CB. A<B<CC. B>A>CD. 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题目】酵母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材料,其结构如图1所示。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如图2的视野。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细胞中含RNA的细胞器有②④⑥⑧
B.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菌,因此常被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C.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计数
D. 若仅依据图2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为3.5×109个·m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