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 ,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 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 型曲线.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
(4)该地区火灾后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表:
基因型 | 引入前,原地 | 引入后5年,本地 | 引入后8年,本地 |
AA | 51% | 57% | 61% |
aa | 11% | 17% | 21% |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判断的依据是? .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理科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关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丝分裂分裂期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复制
B.全部解旋之后才开始碱基配对
C.复制后每个新DNA分子含一条母链和一条子链
D.复制的场所是细胞核和核糖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调查某块草地中的某单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可采用抽样调查法 | |
B. | 研究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 |
C. | 研究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方式应调查患者的性别情况 | |
D. | 调查某森林中一种雄鸟的求偶行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高三上9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某豆科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12~24h期间,呼吸速率逐渐 (增强/减弱/不变),在此期间呼吸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呼吸,该呼吸方式在细胞中发生的部位是 .
(2)上述过程中,证明是否有产生酒精的检测试剂是 ,颜色变化为 .
(3)从第12h到胚根长出期间,萌发种子的干物质总量会减少,主要原因是 .
(4)胚根长出后,萌发种子的 呼吸速率明显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广东省高三上9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组成细胞的分子说法正确的是( )
A.磷脂和核苷酸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
B.蛋白质在高温作用下失活后,与双缩脲试剂不再发生紫色反应
C.蔗糖没有还原性,但水解后的产物均具有还原性
D.动植物多糖都是由多个葡萄糖脱水缩合形成的,都能储存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当麻风杆菌侵入机体,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过程,以下正确的是( )
A.处理暴露后的抗原可直接传递给B淋巴细胞
B.浆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并分泌抗体
C.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
D.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抗原与抗体结合后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与生物膜的选择透过功能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四校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激素,因而不能生长
B.鲜花切离花株后及时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延长保鲜期
C.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生根
D.生产啤酒时用脱落酸处理大麦,可降低生产成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孢子生殖 | B. | 有性生殖 | C. | 出芽生殖 | D. | 分裂生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