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图:
甲装置中发芽小麦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其中CO2被NaOH溶液所吸收,使得锥形瓶中气压下降,导致墨滴向右移动,可见墨滴移动的距离代表氧气的消耗量.
装置乙与装置甲的不同之处在于烧杯中的液体应用同体积的清水,既不吸收氧气,也不吸收二氧化碳.则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代表消耗的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体积的差值,从而可以计算出种子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丙装置锥形瓶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时,对瓶中的气体变化几乎没有影响,则丙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左移动量Z应为实验测量的误差值.
解答 解:(1)甲装置中发芽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时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其中CO2被NaOH溶液所吸收,这使得锥形瓶中气压下降,导致墨滴向右移动,可见减少的气体为氧气.
(2)甲装置内的气体变化是氧气的消耗量,为了求出发芽小麦的呼吸熵,还得测定发芽小麦呼吸作用过程中CO2气体的变化量.因此,可以根据甲装置及题干中所列的器材与试剂,启发设计出测定CO2气体变化的装置乙,其与装置甲的不同之处在于烧杯中的液体应为等量的蒸馏水,既不吸收氧气,也不吸收二氧化碳,其测出的是同时间内密闭系统的气体体积的净变化量.
(3)由题意可知,装置甲测得的X为小麦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量,装置乙测得的-Y为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所吸收的氧气量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的差值;则小麦种子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X-(-Y);那么据题干所提供呼吸熵(RQ)=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呼吸作用吸收O2,可得计算公式为$\frac{X+Y}{X}$;小麦种子的主要成分为淀粉,呼吸熵接近于1,而干重相同的油菜种子含有大量的脂质,脂质分子中氢对氧的比例较糖类分子高,氧化时需要较多的氧,其呼吸熵小于1;据此可判断出干重相同的油菜和小麦种子,在萌发时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为小麦种子大于油菜种子.
(4)为了纠正环境因素引起的实验测量误差,必须另设丙装置进行校正.则应对丙装置作相应处理:锥形瓶中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小烧杯内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其他处理与实验组完全相同,同时记录相同时间内的读数变化.
(5)如果丙装置的墨滴在实验后向左移动量为Z,则氧气实际消耗量应为X+Z.
故答案为:
(1)氧气
(2)①等量的蒸馏水 ③相同时间内密闭系统的气体体积的净变化量
(3)$\frac{X+Y}{X}$ 小于 大于
(4)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 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
(5)X+Z
点评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的呼吸作用,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出实验原理、实验的自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吉林松原油田高中高二下期初月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草莓生产上传统的繁殖方式易将所感染的病毒传播给后代,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运用微型繁殖技术可以培育出无病毒幼苗。草莓微型繁殖的基本过程如下:
请回答:
(1)微型繁殖培育无病毒草莓苗时,一般选取_______作为外植体,其依据是_________。
(2)在过程①中,常用的MS培养基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________,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________,有利于外植体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接种后2-5d,若发现外植体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3)在过程②中,愈伤组织在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未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2015-2016吉林松原油田高中高二下期初月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KCl会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导致红细胞破裂;但NaCl不会 | |
B. | K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吸水破裂;但NaCl不会 | |
C. | KCl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导致红细胞破裂;但NaCl不会 | |
D. | 会诱导细胞生动吸收水分,导致红细胞破裂:但NaCl不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b与e演变成f,证明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 |
B. | 由图判断a、b、c、d依次是高尔基体、溶酶休、内质网和线粒体 | |
C. | 由图推断a与b膜的组成成分最接近 | |
D. | 如果细胞中a的数量增加.则高尔基体成分更新的速度会加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遗传性状的改变 | B. | 遗传密码的改变 | C. | 遗传信息的改变 | D. | 遗传规律的改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