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7.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某植食性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丙表示该草原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根据调查了f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绘制的λ值变化曲线.

(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次级消费者的字母依次是E、D.
(2)在该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假如某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64%n.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16kJ.
(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图乙中,在第t1年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食性动物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6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植食性动物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600只.
(5)丙图中d-e年,野兔种群数量下降(增加、下降或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时间段为a-b.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A是无机环境、E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C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B、D和F均为消费者.
图乙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t0→t1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增大,达到t1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frac{K}{2}$值.t1→t2过程中的种群的增长在逐渐减小,达到t2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达到K值后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图丙中a-c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增加;c-e年λ<1,种群数量持续减少;e-f年λ=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解答 解:(1)图甲中各种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甲图中代表生产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字母依次是E、D、C.
(2)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未同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已知某动物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该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该动物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若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00kJ,则次级消费者最多可得到能量=400×20%×20%=16KJ.
(3)由于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从图中曲线可知,第t1年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frac{K}{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60=(80+20):20,N=300只,即$\frac{K}{2}$=300只,所以K值为600只.
(5)丙图中d-e年,λ值小于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种群呈“J”型增长时间段为a-b,此段时间内,λ>1,野兔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E        D 
(2)64%n                       16 kJ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600 
(5)下降        a-b

点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乙图各区段的含义;识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名称,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表示某种抗原递呈细胞(APC)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据图回答:

(1)研究表明,如果使TLR基因发生突变而丧失功能,小鼠就不能识别到细菌的存在.据此推测TLR在免疫中具有识别作用.若TLR蛋白过多,免疫系统会攻击人体正常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
(2)从图中可以看出APC还能摄取、加工病原体蛋白,并将其呈递给T细胞,可见APC可能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免疫.
(3)除病原体外,免疫调节也可以对付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4)人体内的APC来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5)2011年Steinman发现了一种免疫反应中的“哨兵”--树突状细胞而获得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功能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的作用,被形象地称为“通报敌情”和“发动战争”.根据上述资料和免疫学知识填写:A为淋巴因子;⑤是体液免疫;细胞a是T细胞;树突状细胞最有可能是吞噬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物质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必需的是(  )
①C02②有机物  ③生长素  ④细胞分裂素  ⑤水  ⑥矿质元素.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遗传密码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GTA肯定不是遗传密码子
B.每种密码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C.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与之对应的遗传密码
D.信使RNA上的GCA在人细胞中和小麦细胞中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兴奋沿着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局部电流的流动是(  )
A.细胞膜内的兴奋部位流向邻近的未兴奋部位
B.细胞膜内的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C.细胞膜外的兴奋部位流向邻近的未兴奋部位
D.细胞膜内外的兴奋部位与邻近的未兴奋部位没有形成局部电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据图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体调节免疫功能的信号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写出一种就可).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会导致机体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使机体不能有效地消灭感染的病毒和癌变的细胞,从而影响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T淋巴细胞活性下降还会导致淋巴因子的分泌量减少,影响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使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弱.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这种原虫感染后会在人体内形成周期性繁殖,然后周期性释放毒素,毒素属于一种热源,可刺激了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激素增加,从而使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若某人体温24小时保持38度,这期间他体内的产热量等于(大于/等于/小于)散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图1表示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结果,条带1表示胡萝卜素(填色素名称),条带3、条带4中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2)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2),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12小时内右侧截取部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b-a.
(3)种植蔬菜的密闭大棚内一昼夜空气中的CO2含量变化如图3所示.图中B点的含义是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或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或净光合速率为0);一昼夜内植株是否显示生长现象?是,请说明理由因为一昼夜内的CO2浓度有所下降,说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有积累;图中C点时植物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4)图4表示在不同温度下光照强度对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影响.图中该植物在15℃、8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50mg.如果在25℃、4千勒克斯的光照条件下,植物单位叶面积在一天内(16小时白天)葡萄糖的积累量是150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在20世纪初,科学家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将番茄的原生质体和马铃薯的原生质体融合,成功地培育出了“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如图,其中①-⑤表示过程,英文字母表示细胞、组织或植株.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现过程②的技术是原生质体融合,在此之前需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以除去细胞壁.过程③是融合的原生质体重新形成了细胞壁.
(2)在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的过程中,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图是绿色植物体内能量转换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的生理过程为光反应,其中生成的ATP所含化学能来自光能,这些ATP和【H】将用于C3的还原.
(2)图中B表示的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在叶绿体的基质.如果停止光照,C5化合物的含量将会下降(减少).
(3)图中C表示的生理过程为有氧呼吸,该过程中,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生的重要的中间产物是丙酮酸;而产生的水的具体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此过程的总反应式可以写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