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14.下列关于细胞内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内的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都是葡萄糖
B.细胞核中的核酸只含脱氧核糖,细胞质中的核酸只含核糖
C.腺苷是构成ATP、RNA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D.生长激素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现紫色

分析 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Ⅳ)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蔗糖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
B、细胞质内的一些细胞器中含有DNA,故细胞质中的一些核酸中也含脱氧核糖,B错误;
C、腺苷中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而DNA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C错误;
D、生长激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呈现紫色,D正确.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以及实验材料的选择,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图1是动物种群自我调节模型;图2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的自我调节模型中的调节机制为负反馈(反馈);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依据此模型,更有效的灭鼠重力是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环境容纳量(γ值).
(2)图2中的a~b段,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影响其分布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b~d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其演替的类型是次生演替.
(3)在整个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大直至稳定,各种群数量一般呈S型增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乙表示该食物网中昆虫种群的λ随时间变化曲线.
(1)图甲中,狐处在三、四营养级;若草固定的能量为8×109kJ,昆虫同化的能量为1.0×108kJ,兔子同化的能量为2.0×108kJ,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则狐同化的能量为7.1×107kJ.
(2)由图乙可知,昆虫种群在前5年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20~30年中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3)该生态系统中的狐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生态系统发生火灾后又慢慢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有18959 个碱基,其引起人类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目前该病毒已经造成超过4000人死亡.吞噬细胞是首先被EBV攻击的靶细胞,其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中,通过下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嘌呤比例相同
B.过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及数量相同
C.过程①和过程③中均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此病毒侵入人体后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但对细胞免疫影响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下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由神经末梢直接构成
B.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C.运动性失语症的有关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D.仅靠一个神经细胞不可能完成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黑腹果蝇的体色有三种已知的隐性突变型,即黄体(aa)、黑体(bb)、黑檀体(ee),其突变基因分别位于X、Ⅱ号、Ⅲ号染色体上.某遗传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的隐性突变体--黑条体(rr),其突变基因可能位于上述三条染色体中的某一条上.为确定r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用上述四种突变型果蝇的纯系进行了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分析:
实验一:♀黑条体×♂黄体,F1均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黄体:黑条体=9:3:3
实验二:黑条体×黑体,F1均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黑条体:黑体=9:3:3
实验三:黑檀体×黑体,F1均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黑檀体:黑体=9:3:3
实验四:黑条体×黑檀体,F1不出现野生型,F2也不出现野生型
(1)实验一中F1个体的基因型为RrXAXa 和 RrXAY,F2雌果蝇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黑条体=3:1,F2中未出现双隐性个体的原因可能是两对基因隐性纯合时致死.
(2)实验二与实验三呈现出相同的性状分离比,说明r与e存在平行关系,即突变基因r很有可能位于Ⅲ号染色体上;再综合实验四的结果可推知r与e最有可能的位置关系是B.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B.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3)果蝇体色的一系列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的特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牛(XY型,XX为雌性、XY为雄性)的有角和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黑毛和棕毛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两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控制牛的有角(HA)和无角(HB)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公牛体内HA对HB为显性,母牛体内HB对HA为显性.
①有角公牛和有角母牛的基因型分别为HAHA或HAHB、HAHA
②现有多对杂合的有角公牛和杂合的无角母牛杂交,F1中公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角:无角=3:1,母牛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角:无角=1:3.若用F1中的无角公牛和无角母牛自由交配,则F2中有角牛的概率为$\frac{1}{6}$.
(2)已知M与m这对完全显隐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控制牛的黑毛和棕毛,如牛毛色对应的基因型5种,则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填“X染色体”或“常染色体”);如多对纯合黑毛母牛与纯合棕毛公牛交配,子一代均表现为黑毛,子一代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由此不能(填“能”或“不能”)推出该对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要检测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可让该公牛与多只有角棕毛母牛交配,如子代中均有角且母牛均为黑毛、公牛均为棕毛,则该有角黑毛公牛的基因型为HAHAXMY.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以下有关生物膜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B.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一层
C.蛋白质覆盖在脂质分子层两侧D.生物膜是静态的统一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鸟类对环境的变化相对敏感,可视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因此,对特定区域鸟类数量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环境的变动及其质量做出客观的评价.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种)平均种群密度(只/hm2
次生杂木林5511.5063
灌丛5116.3581
农田213.9417
人工马尾松林2314.3857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鸟类属于消费者,该组成成分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增多,功能更加完善.
(2)次生杂木林、灌丛、农田及人工马尾林等的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3)表中数据表明,4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最低的原因是营养结构最简单;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栖息环境);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4)在调查中发现,斑鸠通过“婚飞”追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行为信息,该事实说明信息传递利于种群的繁衍.
(5)鸟类数量的调查方法有多种,以下可用的方法有①②③④⑤⑥.
①计数鸟的鸣叫②计数鸟巢的数量③样点法(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固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计数)④样线(带)法(是指观察者沿着固定的线路活动,并对所见到的样线两侧的鸟进行计数)⑤物种丰富度法(是指数算鸟种后,制作鸟种名单,并从鸟种名单了解该地区的物种程度)⑥标记重捕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