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对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一组(甲组)不进行搅拌、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一组(乙组)保温时间过长,则分别会出现什么异常结果(  )
A、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B、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C、甲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D、甲组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乙组沉淀物中也会出现较强的放射性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专题: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DNA注入到大肠杆菌内,通过搅拌、离心,上清液中仅含噬菌体的外壳,下层是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如果搅拌、离心后,仍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则会导致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而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所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解答: 解: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如果不进行搅拌,外壳很难与噬菌体分离,导致甲组的沉淀物中有较强的放射性,上清液中可能会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32P标记的乙组噬菌体,保温时间过长,导致部分细菌破裂,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所以乙组的上清液中有较强的放射性,但仍有少量存在于沉淀物中,所以乙组的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考查学生对教材实验的掌握情况,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右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Ⅰ处释放的递质只能引起Ⅱ处产生兴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中①、②二图是不同生物细胞有丝分裂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图表示植物细胞,原因是
 

(2)①图细胞分裂中期图,其特点是
 

(3)①图细胞有姐妹染色单体
 
条,该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是形成
 
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DNA有
 
条.
(4)②图表示的是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
 
期,此期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5)②图代表的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有
 
条,该图下一时期细胞的变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必须现配.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得到的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后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关于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膜有四层磷脂分子,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核仁是合成DNA、mRNA和蛋白质的场所
C、染色质和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核孔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澳大利亚地下动物中,绝大多数种类有“盲”这一特征,如盲鳗.下列有关盲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洞穴的特征决定洞穴盲鳗眼的进化方向
B、洞穴与盲鳗的相互影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洞穴盲鳗眼的进化过程一定存在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洞穴盲鳗“盲”的特征是因长期不需要用眼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突变、基因重组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B、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水稻
C、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妻子的父母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妹妹是白化病患者;丈夫的母亲是患者.则这对夫妇生育一个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
1
12
;若他们的第一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白化病的男孩的概率是
1
8
 
(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