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生物 > 题目详情
某科研人员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通过对100个大草履虫的培养和研究发现,平均一个草履虫每24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为了研究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设计了如下数学模型.请对该模型进行补充:

大草履虫情况 研究方法
平均一个大草履虫每24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 观察研究对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的环境中,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写出t天后种群的个体数量的数学模型,注明数学式中各字母所表达的含义)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专题:
分析:为了直观、简便地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动的规律,数学模型建构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数据→数学表达→检验或修正.建构数学模型能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答: 解:本题通过草履虫的繁殖建构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项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由于酵母菌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进行繁殖,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且增长率为2.309,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故答案为:
(1)提出问题    
(2)提出合理的假设
(3)
(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动,要求考生识记研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方法,识记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能根据提供信息“在资源和空间充足的适宜场所”、“平均一个草履虫每24h能增殖2.309个新个体”构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与生物学事实相符的是(  )
A、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组成
B、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基因上的多种密码子决定
C、真核细胞的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
D、蓝藻细胞内含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对于下列图解,正确的说法有(  )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表示DNA转录过程      
③共有5种碱基          ④共有8种核苷酸        
⑤共有5种核苷酸        ⑥A均表示同一种核苷酸.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④D、①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两种物质的运输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细胞中①、②和③的种类均不同
B、a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简单扩散,b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C、若图示为红细膜,则a可代表O2,b可代表葡萄糖
D、该图可以表示细胞内的其他生物膜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冲动的传递现象依赖于细胞膜上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B、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C、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同步
D、神经元永远不会呈单个的、游离的细胞而存在于生物体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图(一)为某反射弧的模式图,图(二)为图(一)中结构B(突触)的模式图,②表示线粒体.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A”表示反射弧中的
 
;“2”表示反射弧中的
 

(2)在图(二)所示的突触中,神经冲动传递的机制是:当神经冲动从①传导到突触小体时,[
 
]
 
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
 
]
 
里,然后作用于[⑥]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已知某化学物质可以阻断反射活动.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思路,以研究该化学物质是阻断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
①将实验材料分为甲、乙两组,在
 
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能引起肌肉收缩,则说明该材料符合实验要求.
②对甲组材料的处理应是
 
,对乙组材料的处理应是
 

③预测实验结果,并推测相应的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资料:一些调查表明,从1970年开始世界上有许多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有人怀疑,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可能与这一现象的成因有关联.为了证实这个假设,科学家在某一地区采集了能在当地繁衍的蝾螈、蟾蜍和青蛙3种两栖类的受精卵,分别放在纱网制的笼中(纱网对受精卵及胚胎发育没有不利影响),每笼各100粒受精卵,置于当地的池塘中.笼子共分成3组:A组笼子上方加了一层透明玻璃隔板,用以阻挡紫外线;B组笼子上方没有隔板,可以直接受到日光的照射;C组笼子上方加了一层不能阻挡紫外
线的透明塑料板(如图所示).

实验重复进行了数次,最后的实验结果(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率/%) 如下表所示.
分组 蝾螈 蟾蜍 青蛙
A 40±5 12±3 10±1
B 90±6 38±3 40±4
C 88±4 39±4 37±5
科学家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造成这些受精卵或胚胎死亡的直接原因是受到池塘中原有微生物的感染.
请分析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假设,研究者要证实导致两栖动物减少的生态因素是
 
,该因素对两栖动物的
 
会产生不利影响.
(2)若以A为实验组,较为合理的对照组应该是
 
组.就表中数据来看,实验结果是
 
(支持/不支持)假设的.B、C组的设计能够排除
 
等生态因素的影响.
(3)综合本实验研究结果(死亡率统计及死因调查),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与两栖动物数量减少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推断是:臭氧层的破坏使
 
过强,导致两栖类受精卵或胚胎的
 
力减弱,最终导致
 
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北方的一个贮藏白菜地窖中,随着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回答问题:
(1)AB段O2消耗量很大,CO2上升也很快,白菜在进行
 
呼吸.
(2)CD段O2的浓度接近零,而CO2仍在上升,白菜在进行
 
呼吸.
(3)BC段O2浓度已很低,CO2浓度几乎不上升,原因是
 

(4)较长时间贮藏大白菜,应把地窖里的O2浓度控制在
 
段范围内,若将地窖完全封闭,隔绝空气,则大白菜将会
 
,主要原因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来源: 题型:

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